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都有什么专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设的专业有: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应急管理、测绘工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海洋科学、机械电子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应用统计学、物理学、应用化学、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艺术与科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英语、遥感科学与技术、法学等共181个专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院系专业设置一览表(专业目录):
学院 | 专业 |
---|---|
大气科学学院 | 大气科学 |
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 | 应用气象学 生态学 智慧农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大气物理学院 | 大气科学 气象技术与工程 |
应急管理学院 |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 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 安全工程 |
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 | 测绘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
地理科学学院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地理信息科学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 | 大气科学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水利科学与工程 |
海洋科学学院 | 海洋科学 海洋技术 海洋资源与环境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大气科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环境生态工程 |
自动化学院 | 机械电子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 机器人工程 |
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信息工程 医学信息工程 人工智能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
集成电路学院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 物联网工程 |
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应用统计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化学与材料学院 | 应用化学 材料物理 |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法学 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管理工程学院 | 数字经济 物流管理 经济统计学 金融工程 保险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供应链管理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 英语 日语 翻译 |
艺术学院 | 艺术与科技 动画 美术学 环境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 |
雷丁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数学与应用数学 应用化学 地理信息科学 大气科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环境工程 |
沃特福德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信息工程 人工智能 软件工程 物联网工程 |
长望学院 | 海洋科学 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地理信息科学 生态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农业资源与环境 |
教师教育学院 | 英语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地理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汉语言文学 |
龙山书院 | 大气科学 |
应用技术学院 | 遥感科学与技术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会计学 财务管理 动画 金融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物联网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测绘工程 |
大学体育部 | |
国际教育学院 | |
滨江学院 | 法学 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与科技 金融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 英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应急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物流管理 信息与计算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 大气科学 应用统计学 测绘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安全工程 应用化学 机械电子工程 车辆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信息工程 人工智能 自动化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机器人工程 交通运输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信息安全 物联网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学校因服务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1960年设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学校前身),隶属原中央(军委)气象局,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划转江苏省人民政府主管,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自“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含课题专题)258项、省部级项目417项,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标志性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8项、(人文社科类)省部级项目608项,获授权专利6908项,获软件著作权2545项,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另获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全球环境变化职业中期奖、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奖项多项。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学校获批“天气气候变化与预测技术”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外专项目53项,3名外籍专家荣获江苏省外专最高荣誉“江苏友谊奖”,6名外籍专家入选江苏“外专百人计划”名单。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