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大学有哪些(2025最新排名榜一览)

更新:2024-10-17 08:15:32 新高考网

一、建筑学专业大学有哪些

在最新建筑学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158所学校上榜!

建筑学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第二档(A级):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第三档(B+级):北京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第四档(B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学专业大学有哪些(最新排名榜一览)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建筑学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二、建筑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2025最新)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建筑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开设院校地区专业评级
1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学A+
2东南大学南京建筑学A+
3同济大学上海建筑学A+
4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建筑学A+
5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学A+
6天津大学天津建筑学A+
7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学A
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学A
9南京大学南京建筑学A
10浙江大学杭州建筑学A
11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建筑学A
12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建筑学A
13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建筑学A
14湖南大学长沙建筑学A
15深圳大学深圳建筑学A
...
144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建筑学B
145沈阳大学沈阳建筑学B
146大连大学大连建筑学B
147陕西理工大学汉中建筑学B
148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建筑学B
149绍兴文理学院绍兴建筑学B
150重庆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学B
151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建筑学B
152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建筑学B
153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建筑学B
154广西科技大学柳州建筑学B
155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建筑学B
156嘉兴大学嘉兴建筑学B
157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建筑学B
158台州学院台州建筑学B
共158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建筑学专业大学排名前三的大学简介

NO1、清华大学(排名第一)

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和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NO2、东南大学(排名第二)

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东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学。学校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在12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南大学始终心怀天下、心系祖国,为科学进步、民族复兴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逐步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和“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办学理念,铸就了“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

NO3、同济大学(排名第三)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103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批2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