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有哪些(最新排名榜一览2025)

更新:2024-10-22 16:54:04 新高考网

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有哪些

在最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108所学校上榜!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二档(A级):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第三档(B+级):浙江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第四档(B级):重庆理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长江大学。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有哪些(最新排名榜一览)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2025最新)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南京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开设院校地区专业评级
1北京大学北京智能科学与技术A+
2南京大学南京智能科学与技术A+
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智能科学与技术A+
4中山大学广州智能科学与技术A+
5南开大学天津智能科学与技术A
6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智能科学与技术A
7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智能科学与技术A
8湖南大学长沙智能科学与技术A
9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智能科学与技术A
10复旦大学上海智能科学与技术A
11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智能科学与技术A
12厦门大学厦门智能科学与技术A
1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智能科学与技术A
14合肥工业大学合肥智能科学与技术A
15重庆邮电大学重庆智能科学与技术A
...
94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智能科学与技术B
95合肥大学合肥智能科学与技术B
96青岛农业大学青岛智能科学与技术B
97渤海大学锦州智能科学与技术B
98阜阳师范大学阜阳智能科学与技术B
99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智能科学与技术B
100天津商业大学天津智能科学与技术B
101福建理工大学福州智能科学与技术B
102重庆科技大学重庆智能科学与技术B
103内江师范学院内江智能科学与技术B
104洛阳理工学院洛阳智能科学与技术B
105山西农业大学晋中智能科学与技术B
106大理大学大理智能科学与技术B
107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智能科学与技术B
108重庆三峡学院重庆智能科学与技术B
共108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前三的大学简介

NO1、北京大学(排名第一)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NO2、南京大学(排名第二)

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有33个院系,本科生13934人、硕士研究生18158人、博士研究生8948人、留学生1691人。现有“双一流”建设学科1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本科专业9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14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各类省部级科研平台80余个。

NO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排名第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坚持“人才第一资源、人才强校第一战略、人才工作第一抓手”的基本理念,深化推进一流师资汇聚战略,致力于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现有专任教师26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00余人、硕士生导师1500余人。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队伍,现有两院院士3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17人;聘有2位院士担任学院院长,4位院士担任学院名誉院长。汇聚了一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其中国家级人才152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69人次、省部级人才147人次、省级青年人才84人次,青年托举人才64人次,国家级创新团队18个、省级创新团队30个。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现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次、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教学名师4人次、省高校教学名师2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