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青海民族大学全国最新排名第630位,位列青海省内排名第3名。
国内排在青海民族大学之前的高校是:山西传媒学院(全国第629名),排在之后的是:齐鲁师范学院(全国第631名);在青海省内位居青海民族大学之前的是:青海师范大学(省内第2名),排在之后的是:青海大学昆仑学院(省内第4名)。
2024年“软科”、“校友会”、“武书连”、“Qs”、“U.S.News”等多家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发布了最新国内高校排行榜。青海民族大学属于什么档次,在全国排名第几名?以下为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整理的各大机构公布的详细数据,欢迎参考!
1. 青海民族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青海民族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529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529 |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 西宁市 | 民族 | 保研,研究生院 |
2023 | 442 |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 西宁市 | 民族 | 保研,研究生院 |
2022 | 416 |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 西宁市 | 民族 | 保研,研究生院 |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2. 青海民族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青海民族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221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221 |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 西宁市 | 民族 | 保研,研究生院 |
2023 | 219 |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 西宁市 | 民族 | 保研,研究生院 |
2022 | 233 |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 西宁市 | 民族 | 保研,研究生院 |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青海民族大学在青海省内排名仅次于青海师范大学,排名第3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2 | 青海师范大学 | 师范 | 西宁市 | 省重点,保研 | 公办 |
3 | 青海民族大学 | 民族 | 西宁市 | 保研,研究生院 | 公办 |
4 |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 综合 | 西宁市 | 民办 |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双一流 | 否 | 主管单位 | 省政府 |
创建时间 | 1949年 | 博士点数量 | 一级:1,二级:0 |
硕士点数量 | 一级:17,二级:98 | 学校类型 | 民族类 |
所在城市 | 西宁市 | 办学层次 | 保研,研究生院 |
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12日,是青藏高原第一所高等学府。学校于1979年招收藏语言文学、民族史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成为青海省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单位。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与天津大学联合招收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博士研究生特需人才。2018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肩负党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民族地区发展,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青海共命运,谱写了青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气壮山河的精彩华章。
学校高度重视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人文社会学科始终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优势地位,与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相衔接的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藏医药等理工类学科建设形成规模、富有特色。学校现有23个学院(含青海干部网络学院),一个民族学国家级一流建设学科和中国语言文学省级一流建设学科,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8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59个本科专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哲学、艺术学十一大门类,其中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33个,占比为55.93%,理工医类本科专业26个,占比为44.07%,形成了较为综合的文、理、工学科结构布局。
学校始终扎根青海大地,立足时代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的标志性成果。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9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冷门“绝学”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招标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61项;出版专著教材296部,发表论文1822篇,为各级政府提供智库报告70余项。现有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海基地、青藏高原语言文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环境资源法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点研究基地等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民委国别中心,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学研究所等8个省级科研机构和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等27个校级科研机构;有国家民委青藏高原资源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与天津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有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编辑出版《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青海民族研究》跻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核心期刊行列,《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北京大学核心期刊、跻身南京大学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
相关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