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620分算什么水平(全省排名位次多少)

更新:2023-10-13 09:08:27 新高考网

安徽高考620分难吗?在安徽高考620分什么概念?620分在安徽省能排多少名?以下为新高考网整理的历年安徽高考理科和文科620分在全省位次排名,一起来看看安徽高考620分以上有多少人,能上什么大学,以供2024届考生填报志愿参考!

安徽高考620分算什么水平(全省排名位次多少)

一:在安徽高考620分算什么水平(近三年)

高考620分在安徽省算高吗?能排第几名?根据安徽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一分一段档次表可知:

1、2023年安徽高考620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443-466名,同分人数24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25分(本一批495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99%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8763-9059名,同分人数297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38分(本一批482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96%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2023年安徽高考本一批为文科495分、理科482分。若是文科考生,安徽省620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线了;若是理科考生,安徽省620分也已经达到本一批次线了,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规划,挑选一个好院校或者一个好专业!

2、2022年安徽高考620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25-139名,同分人数15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97分(本一批523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99%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5334-5550名,同分人数217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29分(本一批491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97%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3、2021年安徽高考620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2424-2562名,同分人数139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60分(本一批560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99%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7502-7740名,同分人数239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32分(本一批488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96%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二:安徽高考620分能上的大学

1、历史类

2024年安徽历史类62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华中科技大学(最低611分),中山大学(最低614分),东南大学(最低617分),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最低619分),南京大学(艺术类专业)(最低619分)。

2、物理类

2024年安徽物理类62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中国政法大学(最低611分),东南大学(最低617分),中央财经大学(中外合作)(最低618分),吉林大学(最低620分),四川大学(中外合作)(最低620分)。

附:安徽高考620分院校推荐

南京大学

2023年南京大学在安徽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619分(本一)、理科645分(本一)。

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又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996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再次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2011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京大学;2016年,南京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南京大学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现有16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南京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各个历史阶段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南京大学提出了“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坚持“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 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