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高考物理类645分左右(643分、644分、645分、646分、64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安徽物理类考生64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安徽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安徽高考分数线,安徽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465分。安徽物理类645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安徽物理类64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7所):
省内:合肥工业大学(最低643分)、安徽医科大学(最低629分)。
省外:哈尔滨工业大学(最低647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最低646分)、四川大学(最低645分)、重庆大学(最低644分)、哈尔滨工程大学(最低643分)。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安徽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64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5986名到第6271名,共有286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安徽物理类64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合肥工业大学 | 公办 | 643 | 6733 | 本科 |
2 | 安徽医科大学 | 公办 | 629 | 11626 | 本科 |
2、2025安徽物理类64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公办 | 647 | 5712 | 本科 |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公办 | 647 | 5553 | 本科 |
3 | 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 | 公办 | 646 | 5799 | 本科 |
4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 公办 | 646 | 5940 | 本科 |
5 | 华中科技大学 | 公办 | 645 | 6119 | 本科 |
6 | 四川大学 | 公办 | 645 | 6074 | 本科 |
7 | 上海财经大学 | 公办 | 644 | 6342 | 本科 |
8 | 重庆大学 | 公办 | 644 | 6408 | 本科 |
9 | 东北大学 | 公办 | 643 | 6585 | 本科 |
10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公办 | 643 | 6750 | 本科 |
以上“2025年安徽高考物理类64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安徽录取线都在645分左右(共有158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东北大学简介:
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流亡办学,先后辗转于北平、西安、开封、四川三台等地,在“一二·九”运动中,东大师生发挥了先锋队和主力军的重要作用。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1997年1月,原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在沈阳建有南湖校区、浑南校区和沈河校区,在秦皇岛市设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在佛山设有佛山研究生创新学院。占地总面积26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4348人,其中专任教师2882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级领军人才项目入选者152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98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
哈尔滨工程大学简介:
学校是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6年被确定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学校坚持“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办学方略,为我国船舶工业、核工业、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国船海核领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工学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可靠顶用人才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现有学生3.31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66万余人、硕士研究生1.24万余人、博士研究生340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学校另有成人学历教育学生5800余人。学校学生获评“最美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9人荣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及入围奖。近年来,学生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重要奖项逾千项。其中,“E唯”代表队连续两年获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打破世界顶尖高校对该项赛事20年的垄断;学生团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3项。学校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进集体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E唯”机器人创新团队、“创翼”创新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6名学生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3%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毕业生以“可靠顶用”“拔尖创新”等特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毕业生去向主要为“三海一核”主体领域及国家战略重要领域,就业的毕业生中超过70%投身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近半数毕业生在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就业。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6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近万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