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考530分全省排名位次多少(算什么水平)

更新:2025-03-07 11:21:09 新高考网

黑龙江高考530分难吗?在黑龙江高考530分什么概念?530分在黑龙江省能排多少名?以下为新高考网整理的历年黑龙江高考物理类和历史类530分在全省位次排名,一起来看看黑龙江高考530分以上有多少人,能上什么大学,以供2025届考生填报志愿参考!

黑龙江高考530分全省排名位次多少(算什么水平)

一:在黑龙江高考530分算什么水平(近三年)

高考530分在黑龙江省算高吗?能排第几名?根据黑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一分一段档次表可知:

1、2024年黑龙江高考530分排名

历史类: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5871-5985名,同分人数115人,超出本科批分数线120分(本科批410分),已经超出了黑龙江省89%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物理类: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25108-25396名,同分人数289人,超出本科批分数线170分(本科批360分),已经超出了黑龙江省79%的考生,属于中等水平。

2024年黑龙江高考本科批为历史类410分、物理类360分。若是历史类考生,黑龙江省530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线了;若是物理类考生,黑龙江省530分也已经达到本科批次线了,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规划,挑选一个好院校或者一个好专业!

2、2023年黑龙江高考530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833-862名,同分人数30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00分(本一批430分),已经超出了黑龙江省95%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0247-10395名,同分人数149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22分(本一批408分),已经超出了黑龙江省77%的考生,属于中等水平。

3、2022年黑龙江高考530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822-1875名,同分人数54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67分(本一批463分),已经超出了黑龙江省94%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9435-9610名,同分人数176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01分(本一批429分),已经超出了黑龙江省75%的考生,属于中等水平。

二:黑龙江高考530分能上的大学

1、历史类

2025年黑龙江历史类53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8所):

省内:哈尔滨师范大学(最低521分),齐齐哈尔大学(最低524分),牡丹江师范学院(最低520分)。

省外:河北工程大学(最低530分),沈阳理工大学(最低522分),江苏海洋大学(最低527分),西安外国语大学(最低529分),吉林财经大学(最低530分)。

2、物理类

2025年黑龙江物理类53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9所):

省内:东北林业大学(最低523分),齐齐哈尔医学院(最低529分),黑龙江大学(最低528分),哈尔滨理工大学(最低525分)。

省外:广东工业大学(最低530分),燕山大学(最低525分),宁夏大学(最低522分),苏州科技大学(最低524分),温州大学(最低520分)。

附:黑龙江高考530分院校推荐

东北林业大学

2024年东北林业大学在黑龙江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565分(本科)、物理类523分(本科)。

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3.3万公顷。

教学科研平台。学校拥有优良的教学科研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有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有森林植物生态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6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4个黑龙江省国际合作实验室;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猫科动物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其中1个升级为“2.0”计划),有林学、森林工程、野生动物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工程、野生动物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有2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省级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智库;有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的长期科研基地;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总站检测中心等;有113个校外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2020年,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和森林博物馆入选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森林博物馆晋级“国家二级博物馆”。2021年,成立了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