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贵州高考物理类470分左右(468分、469分、470分、471分、47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贵州物理类考生47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贵州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贵州高考分数线,贵州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380分。贵州物理类470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贵州物理类47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
省内:遵义医科大学(最低472分)、贵州师范大学(最低471分)、贵州师范大学(最低470分)、贵州财经大学(最低461分)、贵州中医药大学(最低458分)。
省外:赣南医科大学(最低472分)、上海海事大学(最低471分)、华侨大学(最低470分)、厦门理工学院(最低469分)、辽宁师范大学(最低468分)。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贵州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470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73170名到第73981名,共有812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贵州物理类47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遵义医科大学 | 公办 | 472 | 71653 | 本科 |
2 | 贵州师范大学 | 公办 | 471 | 72667 | 本科 |
3 | 贵州师范大学 | 公办 | 470 | 73449 | 本科 |
4 | 贵州财经大学 | 公办 | 461 | 81140 | 本科 |
5 | 贵州中医药大学 | 公办 | 458 | 83885 | 本科 |
2、2025贵州物理类47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公办 | 472 | 71888 | 本科 |
2 | 赣南医科大学 | 公办 | 472 | 71875 | 本科 |
3 | 陕西师范大学 | 公办 | 471 | 72780 | 本科 |
4 | 上海海事大学 | 公办 | 471 | 73128 | 本科 |
5 | 温州大学 | 公办 | 470 | 73235 | 本科 |
6 | 华侨大学 | 公办 | 470 | 73608 | 本科 |
7 | 浙江传媒学院 | 公办 | 469 | 74631 | 本科 |
8 | 厦门理工学院 | 公办 | 469 | 74456 | 本科 |
9 | 浙江工商大学 | 公办 | 468 | 74880 | 本科 |
10 | 辽宁师范大学 | 公办 | 468 | 75537 | 本科 |
以上“2025年贵州高考物理类47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贵州录取线都在470分左右(共有208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贵州师范大学简介: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1950年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发展,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先后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是“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约2690亩。设有26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3.4万人,教职工255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56人,师资中有教授326人、副教授641人,有相关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6人。获国家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90余人次;获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等省级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240余人次。
温州大学简介:
温州大学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一大门类,设有20个专业学院和荣誉学院——苏步青学院。先后孕育3所本科院校,2011年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举办温州肯恩大学,2016年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温州商学院,2021年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转设为温州理工学院。 学校现有茶山和学院路2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人,学校产权占地面积1973.43亩、校舍面积105.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0.7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83.31万册、电子图书190.73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和资料数据库77个。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416人,其中专任教师1512人(博士1007人,占66.60%)。拥有全职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人选、国家引才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青、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8人,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81人,获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省首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拥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国家级教书育人模范。生态环境学科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建有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与国内外25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生态学学科入选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化学入选省一流学科A类,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电气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B类。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学校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1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级科研重点项目48项,其他国家项目887项。出版各类著作432部。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46个,拥有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4个。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8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我校教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参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服务地方担当有为。学校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获中国专利金奖2项,在新能源、生态环保、低压电器、软弱土地基、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大力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近百亿元。依托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特色智库,深化金融综合改革、社会治理、公共政策、华侨华人等方面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咨政建言作用。共建14个地方研究院和1个瑞安研究生院,其中承担运营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4个。共建附属学校13所,有力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文化建设全面繁荣。学校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校友曾联松的爱国精神,创编歌剧《五星红旗》,建成国内高校首个国旗教育主题广场。建成温籍数学家长廊、苏步青谷超豪纪念馆,大力弘扬数学家文化。持续深化南戏、域外汉文献、文学基本问题、温州学、瓯江山水诗路等特色研究,深入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温州发绣”研究,“发绣外交”享有盛誉。学校建有十大文化高地、十大科创高地、十大社科高地,深入推动文化育人、科研育人,激发师生创新发展活力。 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开展。学校已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51所院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分别与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联合成立“国际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际水资源与水生态研究中心”,有力推进高水平科研国际合作。在意大利创建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获批浙江省“丝路学院”;在泰国东方大学开设孔子学院,与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合作举办独立孔子课堂;与台湾中华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项目,与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国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机械工程专业本科项目。学校是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先后获批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温州大学)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国侨益保护研究基地,举办“浙江华侨网络学院”,侨教育积淀深厚、侨研究实力雄厚、侨文化氛围浓厚。 学校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的办学传统,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扎根温州、服务浙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驱动、科研兴校、学城联动、国际发展、依法治校、党建引领八大战略,朝着高质量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奋勇前进。
辽宁师范大学简介:
辽宁师范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坐落在中国北方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是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学校、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参与高校、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是辽宁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基地、教育科学研究咨询基地、高校师资培训基地、适应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基地,现已成为辽宁省最大的、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教师教育中心。
学校校园现有两个校区(包括黄河路校区、西山湖校区),设有21个学院(学部),设有研究生院和创新创业学院。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一级学科),其中有3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8个辽宁省重点学科;2个ESI国际排名前1%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