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哪个学校好)

更新:2025-03-13 15:54:30 新高考网

贵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贵州招生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56所。在本省,有2所高校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贵州理工学院;而在省外,有55所高校面向贵州省招生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

贵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哪个学校好)

一、贵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批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一览表)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贵州省招生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1、贵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内榜)

在贵州招生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理工类)的省内本科批院校只有贵州理工学院1所,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26分。

排名学校名称招生专业批次分数线
1贵州理工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二批436
2贵州理工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二批426

2、贵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省外榜)

在贵州招生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55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591分)、河海大学(583分)、西南大学(579分)、南京邮电大学(578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562分)、安徽大学(561分)、中国传媒大学(550分)、上海电力大学(548分)、西安邮电大学(548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538分)。

排名学校名称招生专业批次分数线
1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一批591
2河海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一批583
3西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一批579
4南京邮电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一批578
5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一批562
6安徽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一批561
7中国传媒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一批550
8上海电力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一批548
9西安邮电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一批548
10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一批538
...
46南昌交通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二批394
47河北金融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二批392
48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二批391
49武昌理工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二批388
50南京传媒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二批385
51珠海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二批383
52闽南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二批382
53辽宁理工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二批378
54沈阳城市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二批373
55长春建筑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本二批371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贵州省招生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二、在贵州招生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简介

1、贵州理工学院

学校坚持“特色创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重工厚理、强管兴文、交叉融合、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探索和构建“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一体化建设发展体系。2014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平台框架下,2017年,发起成立“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联盟”。202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2年,获批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学校建有国家级健康智造众创空间和镁及镁合金国际标准研制创新示范基地,获批共建教育部“喀斯特地区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国家铝镁电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熔盐电化反应实验基地。建有贵州省电力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轻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磷煤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岩溶工程地质与隐伏矿产资源特色重点实验室等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特种功能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理工学院院士工作站、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建有航空轻金属材料与焊接技术、果酒酿造工程技术、能源化学转化新材料等3个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重金属原位调控与生态修复、智能优化与数据挖掘、隐伏矿床勘测等3个团队是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有贵州省绿色过程工程人才基地和贵州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人才基地共2个省级人才基地,拥有贵州省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贵州省“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氟硅材料工程等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联合共建贵州磷石膏研究院、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贵阳市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资源勘查工程教师团队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校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29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800余篇,其中,近三年ESI前1%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10论文、SCI一区二区论文达150余篇。主持研制国际ISO标准2项,主持和参与研制起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成果奖27项。

2、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在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怀下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创办的第一所传媒类高校,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办学69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文化基因,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造就了大批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建有大数据中心。校园高速移动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智能教室、4K演播馆、实验室、融媒体中心等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实验教学平台,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文献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是一所信息类学科齐全、信息特色鲜明,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由原机械部所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原电子部所属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源于1937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58年多源汇流成立北京机械学院,1990年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归机械电子工业部领导。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源于1978年创建的北京大学第二分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隶属电子工业部,1997年合并成立新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2008年正式合并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坚持师德为先,师资队伍水平不断优化。现有专任教师1046人,其中74%具有博士学位,64%具有高级职称,拥有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509人。拥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7人,北京学者3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3人,北京市人才项目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1人,北京市师德榜样、师德先锋、优秀教育工作者等30人,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和首都教育先锋先进个人11人。8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团队、北京市优秀德育先进集体等各级各类国家级及省部级团队35个。

相关推荐: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有哪些(最新排名榜一览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