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重庆招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批高校一共有30所。在本省,有3所高校开设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西南大学;而在省外,有27所高校面向重庆市招生应用心理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是西南交通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重庆市招生应用心理学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重庆本省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文史类)的本科批院校一共有3所,排名前三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西南大学(585分)、重庆师范大学(526分)、重庆文理学院(498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西南大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585 |
2 | 重庆师范大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526 |
3 | 重庆文理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498 |
在重庆招生应用心理学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27所,排名前十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西南交通大学(588分)、上海师范大学(565分)、广州中医药大学(556分)、杭州师范大学(553分)、西南医科大学(550分)、遵义医科大学(541分)、成都中医药大学(540分)、湖南中医药大学(539分)、湖南科技大学(535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531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西南交通大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588 |
2 | 上海师范大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565 |
3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556 |
4 | 杭州师范大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553 |
5 | 西南医科大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550 |
6 | 遵义医科大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541 |
7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540 |
8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539 |
9 | 湖南科技大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535 |
10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531 | ... |
18 | 海南医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501 |
19 | 西北民族大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492 |
20 | 保定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486 |
21 | 吉林医药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485 |
22 | 宜宾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482 |
23 | 太原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473 |
24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470 |
25 | 山东女子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463 |
26 | 伊犁师范大学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459 |
27 | 广东培正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435 |
注: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列出了面向重庆市招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部分院校,完整名单可在新高考网AI志愿模拟填报助手查询,以下为院校简介,欢迎参考。
1、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创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创办的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学校是西部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198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获批硕士研究生推免单位,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总面积2688亩,现有17个二级学院,在校学生近33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5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400余人、留学生近400人。
学校积极推进实体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办学条件优良,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拥有纸质图书280万册、电子图书220万种、电子期刊100万册、音视频容量30万小时、数据库70个。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
2、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高校,设有研究生院。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成都。
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及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另有40余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累计主持和参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1项,其中参与特等奖2项,主持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科技成果4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批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科技人才评价试点、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等建设名单。当前,学校正以锻造国家轨道交通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未来轨道交通发展为目标,围绕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等领域有组织地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大力推进“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总投资5.8亿元)”和“准环对称仿星器(总投资2.8亿元)” 大科学装置建设, 以及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浮技术”工程化及试验线建设。通过设立前沿科学研究院和未来技术研究院等,大力发展前沿交叉学科。
3、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高校。学校肇始于1924年创办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6年更名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1952年建设成为广东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中医学院,是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1995年正式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校坚持引培并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历史上曾有以罗元恺、司徒铃、邓铁涛、黄耀燊、梁乃津、刘仕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医名家在校执教。现拥有以中国工程院刘良院士、国医大师禤国维、周岱翰、林毅,国际知名青蒿抗疟专家李国桥教授以及岐黄学者、国家杰青、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在内的一批著名学者教授。学校教职工13599人,其中校本部1339人,附属医院12260人,其中高级职称2340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77人、省级人才291人,其中全职院士1人、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5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人才奖励计划3人、国家杰青1人、万人领军1人、岐黄学者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青4人、海外优青1人、青年岐黄学者6人,省重大人才工程11人、省特支计划15人、省名中医107人。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工人先锋号1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6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3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