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质学类专业大学有哪些,排名比较好的院校是哪几所?
在安徽招生地质学类专业批的本科高校一共有7所,排名最好的学校是兰州大学。
以下由快志愿提供的数据,按录取分高低,列出了在安徽省招生地质学类专业排名较好的一本二本大学名单,包含公办和民办院校,并附上了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在安徽招生地质学类专业(理工类)的省外本科批院校一共有7所,排名前五的大学(含录取分数线)名单:兰州大学(614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584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589分)、成都理工大学(562分)、东北石油大学(537分)。
排名 | 学校名称 | 招生专业 | 批次 | 分数线 |
---|---|---|---|---|
1 | 兰州大学 | 地质学类 | 本一批 | 614 |
2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地质学类 | 本一批 | 608 |
3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地质学类 | 本一批 | 598 |
4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地质学类 | 本一批 | 589 |
5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地质学类 | 本一批 | 584 |
6 | 成都理工大学 | 地质学类 | 本一批 | 562 |
7 | 东北石油大学 | 地质学类 | 本一批 | 537 |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5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前列。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一般社会科学、农业科学、数学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进入前1‰,地球科学进入前1‱。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拥有3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专业、5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有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于名校荟萃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是一所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作为国家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成果、科研获奖、科研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及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显著。在青藏高原地质演化、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过程与成矿作用、超深钻探和极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近十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54项。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101项,连续三年获批数量破百。学校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教育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省部级科技平台35个。王成善院士团队成果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22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2023年“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获得国务院立项批复。学校将持续推进大学科融合、大科学计划、大科技项目、大资源平台、大校区建设、大先生培育、大思政育人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传统地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
3、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是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三所地质院校之一。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先后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2000年划转地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办学体制。2010年学校成为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9年成为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成都理工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现有教职员工3031人,其中教授(级)511人、副教授(级)799人。获国家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224人次,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IEEE Fellow入选者1人、其他国家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何梁何利基金奖2人、科学探索奖1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5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获省部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541人次,其中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1人、四川省杰出人才奖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2人次、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6人、天府学者3人、地矿部优秀教师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9人、四川省优秀教师4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1人、四川省劳动模范2人,四川省先进工作者2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刘宝珺院士担任学校名誉校长。以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王成善院士、多吉院士、崔鹏院士、胡瑞忠院士等两院院士35名。学校现有4个院士工作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5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创新研究群体)、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
北京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大学排名及分数线(2024最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