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排名11059-12059位次能上什么大学(2024物理类)

更新:2024-08-16 16:25:53 新高考网

2024年安徽高考排名11059-12059物理类考生能上什么大学?有哪些值得报考的大学推荐?以下为2023年各院校专业在安徽录取对应位次表,供2024年高考同位次考生志愿填报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059-12059位次能上什么大学(2024物理类)

一、安徽高考排名11059-12059名物理类考生能上什么好的大学(2024参考)

2023年安徽高考排名在11059-12059位次理科考生能上的好大学有:

省外:西安交通大学(中外合作)(位次11481)、中国政法大学(位次11837)、北京外国语大学(位次11185)、陆军军医大学(位次11975)、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位次11821)。

更多院校,详见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二、安徽高考位次11059-12059物理类考生可以上的大学名单(5所)

据2023年安徽高考理科一分一段表得知:2023年安徽高考位次在11059-12059名的理科考生,对应高考最低分数为610分,超出安徽本一线128分,同分人数有342人。

2023年安徽高考(理科)11059-12059位次大学专业一览表:

序号学校名称录取批次专业名称位次
1合肥工业大学本一批工业工程11679
2合肥工业大学本一批勘查技术与工程12055
3合肥工业大学本一批地理信息科学11688
4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本一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1399
5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本一批信息安全12056
6安徽医科大学本一批临床医学12049
7北京化工大学本一批化学11279
8北京化工大学本一批化学11933
9北京外国语大学本一批工商管理类11185
10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本一批信息与计算科学11446
...............
6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一批人工智能11841
6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一批电子信息工程11669
7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875
71中国药科大学本一批生物制药11331
72中国政法大学本一批工商管理11837
73中南大学本一批材料科学与工程11486
74中央民族大学本一批生物科学类11786
75中央民族大学本一批信息与计算科学11330
76中央民族大学本一批纳米材料与技术11706
77南昌理工学院本二批财务管理11115
共106个大学专业,完整数据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安徽高考位次11059-12059物理类考生能上的大学简介

1、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迁校以来,学校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中国政法大学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生、教师基础数据截至2022年9月,其他数据截至2023年1月。

3、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兴校强校之路,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多领域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推动高校之间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