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转专业限制的大学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等。
为了增加升学机会,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会选择服从专业调剂。然而,如果选错了专业或对录取的专业不满意,进入大学后可以换专业!最近,一些高校发布了关于本科生转专业的新规定,有部分高校官宣了转出“零门槛”的转专业政策,一起看看其中部分高校的转专业政策吧!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已实行“零门槛100%自由转换专业”政策。
2、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的转专业“零门槛,不设限”政策已经实施了很多年。除了外语类保送生、体育生、视觉传达设计等部分专业,其他本科生在大一学年末或大二学年末,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各专业对转出人数不设限制,对学生学习成绩排名没有限制。
3、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充分尊重学生选择专业和个性发展的意愿,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专业和发展的机会。学校为本科生共提供三次转专业机会,分别是在第2、5、8学期,实现“零门槛”转专业,由被转入专业所在学院进行考核,合格的学生就可以实现转专业。
4、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实行自由、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转专业报名不设条件,允许多次、多学院、多专业申请。除国家及学校相关政策规定不允许转专业的学生外,在校本科生均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自入学后第二个学期开始,每学期一次,允许学生多次申请,且每次允许学生填报2个志愿学院、4个志愿专业。
5、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志趣,给予学生最大专业自主选择权,全面放开本科转专业限制,转出无限制,转入有标准,大一、大二年级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集中考核转专业,每名吉大学生都拥有重新选择12个专业的机会。
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生入校后有2次转专业机会,学生可以在大一和大二末分别在全校范围内和相近学科范围内申请转专业。申请转专业无笔试,由转入专业或学院自行组织面试,结合学生大学期间成绩与面试表现综合评价,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转专业需求。
7、中国科学院大学
学校针对本科生推出了“三段式”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新生入校要进行一年半的公共基础课学习,在进校后确定的学业导师指导下,重点学习数学、物理、语言文化类课程及素质教育类课程,这个阶段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学习表现,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从大二下学期到大三全年为一年半左右的专业基础课学习,重点学习本专业基础性课程,这个阶段结束后,学生可再次自主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确定专业导师。在这两次换专业的机会中,转专业的依据就是个人的兴趣和专长,学校不设门槛。
8、同济大学
学校在2024本科招生政策中提到:学校转专业政策持续落实“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的原则,进校拥有7次对专业作出抉择的机会!更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
9、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自2024年起全面放开转专业,充分尊重学生进校后的二次选择机会,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均可申请转专业,有多次转专业机会,医学院与本部之间各专业也可以互转。学校招生工作负责人介绍,大一、大二、大三100%的学生都可以提出转专业的诉求,每次可选择两个志愿,不限制学积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门数。
10、武汉大学
从2024级学生开始,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即,大类分流和专业调整工作应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意愿,原则上不得设置限制条件;学院不得限制学生转出学院的申请,学校不控制申请转出人数,确保学生在学部内转学院时能够尽可能满足。
11、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潘伟杰介绍,除特别说明限制转专业外,所有学生都有两次转专业机会。转专业接收计划大于申请学生总数,转专业申请成功率接近70%。另外,2022年起,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专业间转专业通道已双向打通。
复旦大学,所有学生均可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的春季学期申请转专业,获得进入其他专业学习的机会。每年各专业设置的转专业接收计划数占一年级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在15%-20%之间,但因为经过一年深入学习,学生增加了对高考录取专业的兴趣和志向,实际提出转专业的人数明显低于转专业计划数。近年成功转专业人数逐年上升,2024年,超过62%申请转专业同学成功转专业。
12、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每年都有约1000人成功转专业。
以2023年的招生介绍来说,该校在学生入校后有四次选择专业的机会:第一学期开学,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参加各类实验班选拔;第一学期末,学生可申请在全校范围内转专业;第四学期末,学生可申请在学科大类内转专业;到了大三年级,学生可第四次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小结:
更多高校转专业政策,请以学校相关部门公布的为准。有转专业希望的同学们,一定要提前了解学校转专业政策,综合考虑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