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沈阳工业大学全国最新排名第167位,位列辽宁省内大学排名第9名,为区域一流大学。
国内排在沈阳工业大学之前的高校是:东华理工大学(全国第167名),排在之后的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全国第167名);在辽宁省内位居沈阳工业大学之前的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省内第8名),排在之后的是:沈阳大学(省内第9名)。
2025年“软科”、“校友会”、“武书连”、“Qs”、“U.S.News”等多家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发布了最新国内高校排行榜。沈阳工业大学属于什么档次,在全国排名第几名?以下为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整理的各大机构公布的详细数据,欢迎参考!
1. 沈阳工业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沈阳工业大学2025年全国排名第167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5 | 167 | 沈阳工业大学 | 辽宁 沈阳市 | 理工 | 区域一流大学 |
2024 | 169 | 沈阳工业大学 | 辽宁 沈阳市 | 理工 | 区域一流大学 |
2023 | 173 | 沈阳工业大学 | 辽宁 沈阳市 | 理工 | 区域一流大学 |
2. 沈阳工业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沈阳工业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189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
2024 | 189 | 沈阳工业大学 | 辽宁 沈阳市 | 理工 |
2023 | 194 | 沈阳工业大学 | 辽宁 沈阳市 | 理工 |
2022 | 210 | 沈阳工业大学 | 辽宁 沈阳市 | 理工 |
3. 沈阳工业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US.News版)
按US.News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沈阳工业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312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
2023 | 312 | 沈阳工业大学 | 辽宁 沈阳市 | 理工 |
沈阳工业大学在辽宁省内高校排名仅次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排名第9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办学层次 | 所在地 | 性质 | 全国排名 |
---|---|---|---|---|---|
6 | 大连海事大学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大连市 | 公办 | 135 |
7 | 沈阳农业大学 | 区域一流大学 | 沈阳市 | 公办 | 145 |
8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阜新市 | 公办 | 159 |
9 | 沈阳工业大学 | 区域一流大学 | 沈阳市 | 公办 | 167 |
10 | 沈阳大学 | 区域一流大学 | 沈阳市 | 公办 | 170 |
11 | 沈阳药科大学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沈阳市 | 公办 | 180 |
12 | 辽宁师范大学 | 区域一流大学 | 大连市 | 公办 | 180 |
注:省内排名由快志愿整理自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排名榜 |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双一流 | 否 | 主管单位 | 省政府 |
创建时间 | 1949年 | 博士点数量 | 5 |
硕士点数量 | 20 | 学校类型 | 公办 |
所在城市 | 辽宁 沈阳市 | 办学层次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术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研究应用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49年,1958年升格为沈阳机电学院,1985年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1998年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2019年在“双一流”建设中被列为全省冲击国内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始终与辽宁老工业基地血脉相依,与装备制造业发展同向同行,是“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建设者、见证者。
科技创新能力强劲。形成了国家、省、市、校四级科研平台体系,拥有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国字号科研平台。建有教育部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6个,沈阳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11个,特种电机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63个。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诞生了4项中国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分别是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中国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中国第一套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中国第一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学校确定了“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军民融合、国际合作”的科技发展战略,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0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9项,牵头组建了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校企联盟等5个校企联盟,创办了辽宁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院、蓝金环保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中国制造2025(沈阳)研究院、辽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引导科技人员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放到国家战略和辽宁振兴关键领域,签订“五技”合同1420项,合同额达8亿多元。
相关推荐: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排名第几 全国多少位 (2024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