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榆林学院全国最新排名第291位,位列陕西省内大学排名第21名,为区域高水平大学。
国内排在榆林学院之前的高校是:天津城建大学(全国第291名),排在之后的是:河北北方学院(全国第291名);在陕西省内位居榆林学院之前的是:西安工业大学(省内第20名),排在之后的是:西安美术学院(省内第21名)。
2025年“软科”、“校友会”、“武书连”、“Qs”、“U.S.News”等多家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发布了最新国内高校排行榜。榆林学院属于什么档次,在全国排名第几名?以下为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整理的各大机构公布的详细数据,欢迎参考!
1. 榆林学院全国排名一览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榆林学院2025年全国排名第291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5 | 291 | 榆林学院 | 陕西 榆林市 | 综合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024 | 393 | 榆林学院 | 陕西 榆林市 | 综合 | 区域知名大学 |
2023 | 434 | 榆林学院 | 陕西 榆林市 | 综合 | 区域知名大学 |
2. 榆林学院全国排名一览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榆林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371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
2024 | 371 | 榆林学院 | 陕西 榆林市 | 综合 |
2023 | 448 | 榆林学院 | 陕西 榆林市 | 综合 |
2022 | 467 | 榆林学院 | 陕西 榆林市 | 综合 |
榆林学院在陕西省内高校排名仅次于西安工业大学,排名第21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办学层次 | 所在地 | 性质 | 全国排名 |
---|---|---|---|---|---|
18 | 西安石油大学 | 区域一流大学 | 西安市 | 公办 | 261 |
19 | 延安大学 | 区域一流大学 | 延安市 | 公办 | 266 |
20 | 西安工业大学 | 区域一流大学 | 西安市 | 公办 | 277 |
21 | 榆林学院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榆林市 | 公办 | 291 |
22 | 西安美术学院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西安市 | 公办 | 294 |
23 | 西安邮电大学 | 区域一流大学 | 西安市 | 公办 | 296 |
24 | 西安财经大学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西安市 | 公办 | 314 |
注:省内排名由快志愿整理自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排名榜 |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双一流 | 否 | 主管单位 | 省政府 |
创建时间 | 1923年 | 博士点数量 | - |
硕士点数量 | 1 | 学校类型 | 公办 |
所在城市 | 陕西 榆林市 | 办学层次 | 省属 |
学校现有榆阳、绥德和科创新城三个校区,设有16个二级学院,52个在招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47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4412人,专科生156人,硕士研究生453人,学历教育留学生26人,联合培养研究生531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1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78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9人,正高职称140人,副高级职称424人,博士305人,专任教师队伍896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人,特支计划人才8人,三秦人才5人,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4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2人,省级秦创原引用人才4人,陕西省高校杰出青年4人,省级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获得者8人,陕西省教学名师9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4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人才10万余名,1位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四新”项目2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四新”项目6项,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一流课程29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陕西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1个(含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含硕士专业领域学位授权点15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教育厅高校青年创新团队6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文化旅游研究院1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5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陕西现代能源化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个,省级公众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1个,其他省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50余个,参与共建能源陕西实验室、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7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名单,8个科技小院入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域科研综合竞争指数中位居全国第10位,软科排名由过去600多位上升到412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