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峡大学全国最新排名第127位,位列湖北省内大学排名第14名,为中国高水平大学。
国内排在三峡大学之前的高校是:湖北工业大学(全国第127名),排在之后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全国第127名);在湖北省内位居三峡大学之前的是:湖北工业大学(省内第13名),排在之后的是:武汉纺织大学(省内第14名)。
2025年“软科”、“校友会”、“武书连”、“Qs”、“U.S.News”等多家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发布了最新国内高校排行榜。三峡大学属于什么档次,在全国排名第几名?以下为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整理的各大机构公布的详细数据,欢迎参考!
1. 三峡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三峡大学2025年全国排名第127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5 | 127 | 三峡大学 | 湖北 宜昌市 | 综合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2024 | 128 | 三峡大学 | 湖北 宜昌市 | 综合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2023 | 130 | 三峡大学 | 湖北 宜昌市 | 综合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2. 三峡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三峡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177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
2024 | 177 | 三峡大学 | 湖北 宜昌市 | 综合 |
2023 | 173 | 三峡大学 | 湖北 宜昌市 | 综合 |
2022 | 172 | 三峡大学 | 湖北 宜昌市 | 综合 |
3. 三峡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US.News版)
按US.News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三峡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205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
2023 | 205 | 三峡大学 | 湖北 宜昌市 | 综合 |
2022 | 197 | 三峡大学 | 湖北 宜昌市 | 综合 |
三峡大学在湖北省内高校排名仅次于湖北工业大学,排名第14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办学层次 | 所在地 | 性质 | 全国排名 |
---|---|---|---|---|---|
11 | 长江大学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荆州市 | 公办 | 125 |
12 | 中南民族大学 | 中国一流大学 | 武汉市 | 公办 | 127 |
13 | 湖北工业大学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武汉市 | 公办 | 127 |
14 | 三峡大学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宜昌市 | 公办 | 127 |
15 | 武汉纺织大学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武汉市 | 公办 | 127 |
16 | 武汉轻工大学 | 区域一流大学 | 武汉市 | 公办 | 138 |
17 | 武汉工程大学 | 区域一流大学 | 武汉市 | 公办 | 176 |
注:省内排名由快志愿整理自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排名榜 |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双一流 | 否 | 主管单位 | 省政府 |
创建时间 | 2000年 | 博士点数量 | 4 |
硕士点数量 | 27 | 学校类型 | 公办 |
所在城市 | 湖北 宜昌市 | 办学层次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学校简介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5月25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
学校现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十二五”期间获批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十三五”期间获批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十四五”期间获批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有法律、教育、工商管理、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能源动力、临床医学等2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学校共有22个学院,有在校生本科专业74个,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1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9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省级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套),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4个;省级试点学院2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1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489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019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