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全国最新排名第363位,位列北京市内大学排名第55名,为区域一流大学。
国内排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之前的高校是:西藏藏医药大学(全国第363名),排在之后的是:吉林艺术学院(全国第363名);在北京市内位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之前的是: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省内第54名),排在之后的是:北京物资学院(省内第55名)。
2025年“软科”、“校友会”、“武书连”、“Qs”、“U.S.News”等多家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发布了最新国内高校排行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属于什么档次,在全国排名第几名?以下为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整理的各大机构公布的详细数据,欢迎参考!
1.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全国排名一览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5年全国排名第363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5 | 363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北京 海淀区 | 政法 | 区域一流大学 |
2024 | 364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北京 海淀区 | 政法 | 区域一流大学 |
2023 | 359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北京 海淀区 | 政法 | 区域一流大学 |
2.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全国排名一览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412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
2024 | 412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北京 海淀区 | 政法 |
2023 | 399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北京 海淀区 | 政法 |
2022 | 405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北京 海淀区 | 政法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北京市内高校排名仅次于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排名第55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办学层次 | 所在地 | 性质 | 全国排名 |
---|---|---|---|---|---|
52 | 首都体育学院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海淀区 | 公办 | 314 |
53 | 北京舞蹈学院 | 中国一流大学 | 海淀区 | 公办 | 342 |
54 |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丰台区 | 公办 | 353 |
55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区域一流大学 | 海淀区 | 公办 | 363 |
56 | 北京物资学院 | 区域一流大学 | 通州区 | 公办 | 389 |
57 | 国际关系学院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海淀区 | 公办 | 395 |
58 | 中华女子学院 | 区域一流大学 | 朝阳区 | 公办 | 456 |
注:省内排名由快志愿整理自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排名榜 |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双一流 | 否 | 主管单位 | 全国总工会 |
创建时间 | 1949年 | 博士点数量 | - |
硕士点数量 | 3 | 学校类型 | 公办 |
所在城市 | 北京 海淀区 | 办学层次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39年3月成立的延安工人学校。1939年6月,延安工人学校和陕北公学、安吴堡青训班、鲁迅艺术学院合并组成华北联合大学。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在张家口成立。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正式印发。2018年,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2021年11月,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2022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意见》,更加坚定了全校师生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信心,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2024年3月,获准加入“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秉承“延安根、延河魂”共同精神源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应有力量。
学校是全国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年均培训工会干部6000余人次,同时举办高水平的继续教育。自1992年以来,学校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为大批共和国劳动英模、“大国工匠”提供深造机会和成长空间,共计培养劳模学生998名,其中全国劳动模范30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8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4人;担任全国人大代表36人,全国党代会代表26人;11人获中华技能大奖,7人所在团队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