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全国最新排名第138位,位列浙江省内大学排名第8名,为中国高水平大学。
国内排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之前的高校是:陕西科技大学(全国第138名),排在之后的是:青岛大学(全国第138名);在浙江省内位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之前的是:浙江工商大学(省内第7名),排在之后的是:杭州师范大学(省内第8名)。
2025年“软科”、“校友会”、“武书连”、“Qs”、“U.S.News”等多家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发布了最新国内高校排行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属于什么档次,在全国排名第几名?以下为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整理的各大机构公布的详细数据,欢迎参考!
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5年全国排名第138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5 | 138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浙江 杭州市 | 理工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2024 | 134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浙江 杭州市 | 理工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2023 | 140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浙江 杭州市 | 理工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97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
2024 | 97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浙江 杭州市 | 理工 |
2023 | 91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浙江 杭州市 | 理工 |
2022 | 94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浙江 杭州市 | 理工 |
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US.News版)
按US.News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136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
2023 | 136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浙江 杭州市 | 理工 |
2022 | 124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浙江 杭州市 | 理工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浙江省内高校排名仅次于浙江工商大学,排名第8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办学层次 | 所在地 | 性质 | 全国排名 |
---|---|---|---|---|---|
5 | 西湖大学 | 世界高水平大学 | 杭州市 | 民办 | 87 |
6 | 浙江理工大学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杭州市 | 公办 | 109 |
7 | 浙江工商大学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杭州市 | 公办 | 115 |
8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杭州市 | 公办 | 138 |
9 | 杭州师范大学 | 区域一流大学 | 杭州市 | 公办 | 145 |
10 | 温州医科大学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温州市 | 公办 | 150 |
11 | 温州大学 | 区域一流大学 | 温州市 | 公办 | 159 |
注:省内排名由快志愿整理自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排名榜 |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双一流 | 否 | 主管单位 | 省政府 |
创建时间 | 1956年 | 博士点数量 | 9 |
硕士点数量 | 20 | 学校类型 | 公办 |
所在城市 | 浙江 杭州市 | 办学层次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立足浙江、依托行业、面向世界、服务社会、支持国防,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弘扬“笃学力行、守正求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在众多领域参与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六五”至“十三五”计划重点攻关、“973”“863”等高科技攻关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现有“中国—奥地利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实验室”、脑机协同智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EDA创新中心”等4个国家级平台,省部级科创平台54个。2016年以来,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1项。2023年实到科研经费突破7亿元。学校着力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布局15个地方研究院和25个技术转移分中心,逾300个校企科研平台为当地企业解难赋能,在推动地方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上作出了积极贡献。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强,获“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授权专利转让数量列中国高校专利排行榜第13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