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浙江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更新:2022-12-28 20:38:24 新高考网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2年在各省的招生录取数据已经公布了,那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今年(2022年)在浙江省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呢?今年考取难度怎么样,好考吗?

2022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浙江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以下为新高考网列出的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浙江招录的详细数据,包含在各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最低位次、招生计划、招生人数、专业学费等,供考生家长们参考,指导2023年的高考志愿填报。

一:2022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浙江录取分数线(官方最新)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2年高考招录数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2年在浙江录取分数线为:

综合类: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浙江(1段)录取最低分559分,最低位次96612;

年份科目录取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2综合类1段559 / 96612497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二:2022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浙江招生专业与招生计划

包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2年在浙江招生专业名称以及对应的计划人数、学费等。

1、综合类(2022浙江1段)

专业名称计划数(浙江)学费
劳动关系 (低年级在涿州校区)24200
法学 (低年级在涿州校区)84200
劳动与社会保障 (低年级在涿州校区)44200
行政管理 (低年级在涿州校区)34200
政治学与行政学 (低年级在涿州校区)44200
安全工程 (低年级在涿州校区)44600
社会工作 (低年级在涿州校区)64200
社会学 (低年级在涿州校区)44200
新闻学 (低年级在涿州校区)24200
汉语言文学 (低年级在涿州校区)24200
酒店管理 (低年级在涿州校区)34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低年级在涿州校区)44600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 (低年级在涿州校区)6600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 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正式印发。2018年,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2021年11月,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2022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意见》,更加坚定了全校师生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信心,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在70多年办学实践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立足工会,面向社会,服务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服务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校劳动关系、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还拥有法学、劳动关系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团队”“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育人团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核心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瑞环泰科技有限公司”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拥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等7个校属研究机构和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等21个院(部)属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支研究能力突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研究团队,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劳动关系和工会研究院以“资政、启民、崇劳、厚生”为使命,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通过编辑研究动态、撰写咨询报告、发布蓝皮书等形式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中央和全总相关决策提供智力服务。劳动教育研究院聚焦研究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与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构建,通过创办《劳动教育评论》、编辑《劳动教育研究专报》、发布《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主办劳动教育高端研讨会和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峰会等形式,在劳动教育决策制定、政策咨询、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