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发布:2022-12-23 21:30:45 新高考网

中国农业大学2022年在各省的招生录取数据已经公布了,那么中国农业大学今年(2022年)在北京市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呢?今年考取难度怎么样,好考吗?

2022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以下为新高考网列出的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招录的详细数据,包含在各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最低位次、招生计划、招生人数、专业学费等,供考生家长们参考,指导2023年的高考志愿填报。

一:2022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录取分数线(官方最新)

根据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2年高考招录数据,中国农业大学2022年在北京录取分数线为:

综合类: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本科)录取最低分636分,最低位次4186;

年份科目录取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2综合类本科636 / 4186425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二:2022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招生专业与招生计划

包含中国农业大学2022年在北京招生专业名称以及对应的计划人数、学费等。

1、综合类(2022北京本科)

专业名称计划数(北京)学费
经济学类 (5000元,含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农林经济管理)85000
工商管理类 (5000元,含工商管理、会计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三个专业方向)105000
法学 (5000元)25000
社会学类 (5000元,含社会学、社会政策)45000
英语 (5000元,只招英语考生)25000
传播学 (5000元)35000
农村区域发展 (5000元,专业下设国际发展等方向,第三学期分方向培养)25000
园林 (3000元,考生宜有一定的绘画基础)23000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5000元,含应用气象学、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环境工程)85000
农业工程类 (5000元,含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智能装备工程)85000
机械类 (5000元,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设计、机械电子工程)105000
电子信息类 (5000元,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115000
计算机类 (5000元,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5000
水利类 (5000元,含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土木工程)105000
数学与应用数学 (5000元)45000
工程力学 (5000元)15000
地理科学类 (5000元,含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科学与技术)55000
理科试验班 (信息科学)(5000元,含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农业工程类、机械类、水利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地理科学类等专业)35000
农学 (3000元,包含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方向)53000
园艺 (3000元)43000
植物保护 (3000元)53000
生物科学类 (5000元,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75000
草业科学 (3000元)43000
动物科学 (3000元)53000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5000元,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135000
理科试验班类 (生命科学)(5000元,含生物科学类、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园艺、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草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化学类等专业)35000
动物医学类 (五年制)(3000元,含动物医学、中兽医学、兽医公共卫生)63000
化学类 (5000元,含化学应用化学)65000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外合作办学)(国内学费每年8.8至9.5万元,如出国学习,合作院校将按留学生标准收取学费,详细信息请务必向国际学院咨询010-62737793/4,http//icb.cau.edu.cn)41待定
传播学 (中外合作办学)(国内学费每年8.8至9.5万元,如出国学习,合作院校将按留学生标准收取学费,详细信息请务必向国际学院咨询010-62737793/4,http//icb.cau.edu.cn)21待定
农林经济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国内学费每年8.8至9.5万元,如出国学习,合作院校将按留学生标准收取学费,详细信息请务必向国际学院咨询010-62737793/4,http//icb.cau.edu.cn)19待定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中国农业大学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07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73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988人。专任研究生导师158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20人、硕士生导师562人。聘期内兼职研究生第一导师20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4人、硕士生导师131人。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博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15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6个本科专业,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3483名,第二学士学位学生511名;全日制研究生12134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026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4279名;非全日制在籍研究生829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41名。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通专平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厚植“三农”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支持下,学校牵头成立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引领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创新。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牵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农林类专业认证标准,成为农科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者。农学专业率先通过国家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植物保护、园艺两个专业率先通过中俄联合认证;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六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3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46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此外,拥有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获批专业数最多的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生物科学、生物育种科学获批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学校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拥有生物学、化学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和15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2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项、先进集体1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15项。强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近五年来,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338篇,参与申请获批专利127项、软件著作权10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965项。30多支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学校获评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学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12358行动方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1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录取硕士研究生招生3419人,博士研究生1070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12月,累计建有混合课程、全英文课程、案例课程、课程思政、前沿交叉课程等特色课程共435门。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实现专项制招生和培养,2021年全校共设置11个大类、58个专项,“实践-理论-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建有国家级基地2个、校院基地共330个、重点建设校级优秀基地10个、研究生公共教学开放实验平台重点建设项目5个。推进专业学位双导师制,聘请兼职第二导师1141人。强化案例教学,20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科教融合、产教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我校研究生教育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13项。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佳绩: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件15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32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16项。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总计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开设“学位+”项目、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组织好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搭建平台。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1年,学校本科毕业生2811人,硕士毕业生1945人,博士毕业生8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