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北师范大学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更新:2022-12-03 10:51:45 新高考网

西北师范大学2022年在各省的招生录取数据已经公布了,那么西北师范大学今年(2022年)在安徽省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呢?今年考取难度怎么样,好考吗?

2022西北师范大学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含位次、招生人数)

以下为新高考网列出的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在安徽招录的详细数据,包含在各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最低位次、招生计划、招生人数、专业学费等,供考生家长们参考,指导2023年的高考志愿填报。

一:2022西北师范大学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官方最新)

根据安徽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2年高考招录数据,西北师范大学2022年在安徽录取分数线为:

1、理科: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在安徽(本二)录取最低分478分,最低位次111431;

2、文科: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在安徽(本二)录取最低分524分,最低位次20672;

年份科目录取批次最低分/最低位次省控线
2022理科本二478 / 111431435
2022文科本二524 / 2067248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二:2022西北师范大学在安徽招生专业与招生计划

包含西北师范大学2022年在安徽招生专业名称以及对应的计划人数、学费等。

1、理科(2022安徽本二)

专业名称计划数(安徽)学费
工商管理类 (3800元/年;含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33800
电子信息工程 (4500元/年)34500
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4300元/年)44300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4300元/年)14300
化学 (中外合作办学)(40000元/年)44000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2、文科(2022安徽本二)

专业名称计划数(安徽)学费
历史学 (师范)(3800元/年)23800
汉语言文学 (师范)(3800元/年)13800
翻译 (4400元/年)24400
新闻学 (3800元/年)23800
思想政治教育 (师范)(3800元/年)43800
秘书学 (3800元/年)23800
心理学类 (4300元/年;含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4300
社会学类 (3800元/年;含社会学、社会工作)23800
查看更多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西北师范大学简介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定名为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被列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支持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省属高校。

【科学研究】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近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3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其他省科学技术奖98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67项,省敦煌文艺奖38项。

【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834亩,新校区占地面积541.8亩、生态实训基地2272.5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99.79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0.5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0680.64万元,各类文献资源403.85万余册。学校推进集“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统一数据交换”于一体的高标准“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革新,致力于发展以服务育人为导向的高水平教育信息化综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