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海高考555分能报考上什么大学(理科)

更新:2025-03-02 09:31:52 新高考网

2025年青海高考物理类555分左右(553分、554分、555分、556分、55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青海理科考生55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青海高考555分能报考上什么大学(理科)

参考青海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青海高考分数线,青海理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数线为343分。青海理科555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一、青海高考55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青海物理类55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北京邮电大学(最低557分)、中山大学(最低555分)、北京理工大学(特色专业或中外合作办学)(最低558分)、北京交通大学(特色专业)(最低551分)、中国政法大学(最低550分)。

二:青海物理类55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5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青海理科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5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581名到第597名,共有17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青海物理类55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公办557569本一
2北京邮电大学公办557569本一
3中山大学公办555597本一
4北京理工大学(特色专业或中外合作办学)公办558552本一
5北京交通大学(特色专业)公办551640本一
6中国政法大学公办550661本一
7武汉大学(民族班)公办548699本一
8厦门大学公办544781本一
9北京师范大学公办541828本一
10西安交通大学(民族预科班)公办539870本一

以上“2025年青海高考物理类55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青海录取线都在555分左右(共有15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青海物理类55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学校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现有两院院士39人(含双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25人,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威海校区传承哈工大“政治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校训育人”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扎实推进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党建“双创”工作中,涌现出全国样板支部、山东省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获评工信部部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百佳案例、山东省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优秀成果。谭忆秋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于长军同志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获评2022年度“齐鲁最美教师”,钱宏亮教授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山大学简介: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通过部省共建,在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质。

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中山大学汇聚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学术文脉积淀深厚。邓植仪、丁颖、冯友兰、郭沫若、鲁迅、傅斯年、顾颉刚、商承祚、何思敬、赵元任、周谷城、梁伯强、蒲蛰龙、王亚南、刘节、岑仲勉、王起、柯麟、陈寅恪、姜立夫、杨荣国、梁方仲、容庚、高兆兰、谢志光、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董每戡、戴镏龄、高由禧等著名学者先后在本校任教。近年来,中山大学吸引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的学术英才,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29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以新机制创一流人才高地。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积极营造“引得来、立得稳、留得住、长得好”的良好人才生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学校特色的“预长专”教师聘用新模式,汇聚高端创新要素和智慧资源,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了以“师承效应”“头雁效应”“集聚效应”“倍增效应”为代表的人才培引新模式,有效推动以校引人、以业育人、以人聚人,人才队伍质量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