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考多少分才能上(2025录取分数线预测)

更新:2025-02-28 11:55:38 新高考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考多少分才能上?

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最容易考上的是宁夏(本科一批理科)考生,录取最低分数线是448分(分差16分);最难考上的是黑龙江省(本科批物理类)考生,录取最低分数线是600分(分差240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考多少分才能上(2025录取分数线预测)

一、2025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各省最低录取分数线(预测)

2025年高考要考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云南(本科批)考生预测物理类581分能上。

2、浙江(一段)考生预测634分能上。

3、河北(本科批)考生预测物理类587分、历史类609分能上。

4、广东(本科批)考生预测物理类590分、历史类583分能上。

5、湖南(本科批)考生预测物理类582分、历史类587分能上。

其它省份预测,详见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二、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录取分数线一览表(2025参考)

究竟2025年需要考多少分能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今年好不好考?比去年难还是更容易,以下为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多少分可以被录取的最低分数线,可对比参考。

招生省份(批次)科目最低分省控线分差
北京(本科批)综合类591434157
福建(本科批)物理类610449161
历史类581431150
贵州(本科批)物理类594380214
国家专项计划(物理类)574380194
预科(物理类)579380199
云南(本科一批)理科59850593
云南(本科一批预科)理科57850573
云南(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理科588--
广西(本科批)物理类545371174
历史类593400193
江苏(本科批)历史类590478112
物理类600462138
江西(本科批)历史类593463130
物理类592448144
国家专项计划(物理类)593448145
甘肃(本科批C段)物理类574370204
预科(物理类)557370187
国家专项计划(物理类)556370186
浙江(平行录取一段)综合类633492141
山西(本科一批A段)理科56650660
文科56451648
天津(本科批A段)综合类620475145
重庆(本科批)物理类592427165
历史类575428147
安徽(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物理类616--
安徽(本科批)历史类603462141
物理类610465145
山东(普通类一段)综合类583444139
内蒙古(本科一批)文科54647868
黑龙江(本科批)物理类599360239
历史类594410184
湖北(本科批)物理类602437165
历史类582432150
国家专项计划(物理类)590437153
湖南(本科批)物理类595422173
历史类587438149
国家专项计划(物理类)580422158
河北(本科提前批B段)国家专项计划(物理类)588--
河北(本科批)物理类590448142
历史类611449162
广东(本科批)历史类581428153
物理类592442150
新疆(国家及地方专项、南疆单列、对口援疆计划本科一批次)国家及地方专项(理科)46639076
南疆单列(理科)45239062
新疆(本科一批)理科502390112
文科50142576
陕西(本科一批)理科587475112
文科55848870
国家专项计划(理科)50047525
海南(本科批)综合类670483187
辽宁(本科批)物理类604368236
历史类598400198
上海(本科批)综合类529403126
河南(本科一批)文科58152160
理科60451193
四川(本科一批)文科58152952
理科61653977
宁夏(本科一批)理科44843216
青海(本科一段)理科474343131
专业录取分及位次排名详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前身为北京石油学院,创办于1953年,以清华大学化工系、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了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部分师资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奠定了探索发展之基。学校一校两地办学,北京校本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占地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被誉为“石油之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占地7000余亩。

人才强校,名师荟萃。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形成国内油气学科领域人才高地。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克拉玛依校区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专任教师中,62%具有高级职称,75%具有博士学位。学校建成了一支拥有5名两院院士为中流砥柱,49人次国家级领军人才为主力,55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为生力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总人次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