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疆高考445分能报考上什么大学(理科)

更新:2025-03-21 15:57:22 新高考网

2025年新疆高考理科445分左右(443分、444分、445分、446分、44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新疆理科考生44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新疆高考445分能报考上什么大学(理科)

参考新疆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新疆高考分数线,新疆理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数线为390分。新疆理科445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一、新疆高考445分(理科)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新疆理科44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7所):

省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最低441分)、新疆医科大学(最低426分)。

省外:南京工业大学(最低447分)、上海海事大学(最低446分)、江苏科技大学(最低445分)、广州中医药大学(最低444分)、上海外国语大学(最低443分)。

二:新疆理科44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89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新疆理科考生中,高考成绩为44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10240名到第10365名,共有126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新疆理科44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公办44110843本一
2新疆医科大学公办42612763本一

2、2025新疆理科44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中山大学公办4471254本一(单列类外语)
2成都理工大学公办44710123本一
3南京工业大学公办44710123本一
4贵州大学公办44610245本一
5上海海事大学公办44610245本一
6江苏科技大学公办44510365本一
7北京中医药大学公办44410485本一
8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办44410485本一
9湖南大学公办4431345本一(单列类外语)
10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办4431345本一(单列类外语)

以上“2025年新疆高考理科44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新疆录取线都在445分左右(共有89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新疆理科44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贵州大学简介:

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1997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2004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历经120余年的建设发展,先后成为国家“211工程”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202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做强贵州大学”,同年11月贵州省教育厅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强贵州大学的实施方案》,提出按照“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贵州需求”的要求,把贵州大学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202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做强贵州大学”,引领和带动贵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也是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和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4637.61亩,另有教学实验农场1181.26亩,图书馆藏书总量393万余册,电子图书374万余册。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12类。下设40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3.4万余人,研究生1.6万余人。现有在职职工4277人,其中专任教师280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比58.77%。

广州中医药大学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高校。学校肇始于1924年创办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6年更名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1952年建设成为广东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中医学院,是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1995年正式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校现有大学城和三元里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05亩。设有15个二级学院、18个独立科研机构和4所直属附属医院,还建有8所校政合作医院,以及适应学校各学科专业教学实践需要的3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校外实践基地。

湖南大学简介:

湖南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前临碧波荡漾的湘江,后倚秀如琢玉的岳麓山,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称。

学校现有教职工4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余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297人次,其中两院院士全职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5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国防科技工业局创新团队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