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吉林高考595分能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物理类)

更新:2025-02-12 14:00:31 新高考网

2025年吉林高考物理类595分左右(593分、594分、595分、596分、59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吉林物理类考生59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吉林高考595分能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物理类)

参考吉林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吉林高考分数线,吉林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345分。吉林物理类595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一、吉林高考59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吉林物理类59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兰州大学(最低597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最低596分)、华中师范大学(最低592分)、中央民族大学(最低590分)、首都医科大学(最低588分)。

二:吉林物理类59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28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吉林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9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6886名到第7039名,共有154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吉林物理类59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兰州大学公办5976759本科
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公办5966885本科
3华中师范大学公办5927476本科
4中央民族大学公办5907771本科
5首都医科大学公办5888095本科
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办5868399本科
7中央民族大学公办5848727本科
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公办5848727本科
9中央民族大学公办5838889本科
10陕西师范大学公办5838889本科

以上“2025年吉林高考物理类59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吉林录取线都在595分左右(共有28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吉林物理类59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兰州大学简介: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的27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84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举办兰州大学威尔士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财政部和湖北省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800余人,博士研究生1300余人,来华留学生600余人次,继续教育学历学生240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6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2000年以来,学校重点建设融通专业课程400余门,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经法管融通课程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3个。近10年,获“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10项。

陕西师范大学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位于古都西安,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2005年入选全国“211工程”建设高校,2008年入选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师范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现有专任教师21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正高级教师675人、副高级教师876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574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038人。近年来,学校创新人才引育机制,精准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力量持续加强。拥有国家级人才115人次、省部级人才300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7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省部级教学名师2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