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考485分全省排名多少位次(算什么水平)

更新:2024-01-02 21:25:07 新高考网

青海高考485分难吗?在青海高考485分什么概念?485分在青海省能排多少名?以下为新高考网整理的历年青海高考理科和文科485分在全省位次排名,一起来看看青海高考485分以上有多少人,能上什么大学,以供2024届考生填报志愿参考!

青海高考485分全省排名多少位次(算什么水平)

一:在青海高考485分算什么水平(近三年)

高考485分在青海省算高吗?能排第几名?根据青海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一分一段档次表可知:

1、2023年青海高考485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856-882名,同分人数27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79分(本一批406分),已经超出了青海省94%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574-1600名,同分人数27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55分(本一批330分),已经超出了青海省95%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2023年青海高考本一批为文科406分、理科330分。若是文科考生,青海省485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线了;若是理科考生,青海省485分也已经达到本一批次线了,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规划,挑选一个好院校或者一个好专业!

2、2022年青海高考485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030-1057名,同分人数28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76分(本一批409分),已经超出了青海省92%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988-2031名,同分人数44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50分(本一批335分),已经超出了青海省90%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3、2021年青海高考485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234-1255名,同分人数22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80分(本一批405分),已经超出了青海省92%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2471-2498名,同分人数28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55分(本一批330分),已经超出了青海省90%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二:青海高考485分能上的大学

1、文科

2024年青海文科48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6所):

省内: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最低478分)。

省外:山东科技大学(最低476分),集美大学(最低478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最低480分),曲阜师范大学(最低475分),湖南师范大学(最低480分)。

2、理科

2024年青海理科48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6所):

省内: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最低478分)。

省外: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最低482分),南华大学(最低477分),华东理工大学(最低485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汉双语授课)(最低481分),集美大学(最低478分)。

附:青海高考485分院校推荐

青海师范大学

2023年青海师范大学在青海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412分(本一)、理科334分(本一)。

简史 青海师范大学坐落于西海锁钥、海藏咽喉的高原古城西宁,始建于1956年,初名青海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青海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1997年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省水利学校、青海省银行学校陆续并入,共同组建形成了新的青海师范大学。

教员 现有教职工129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3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9人,副高级职称389人,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29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9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家,8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40人入选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才计划, 228人和9个科研团队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 4个教学科研团队6次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学校双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讲座教授62人,客座教授94人,合作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3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17人。群英荟萃的优秀师资为持续推进学校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合作 学校大力推进宽领域、多渠道的国内与国际合作,与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建立“团队式”对口支援合作关系,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普渡大学、韩国国立顺天大学、马来西亚伊德里斯教育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积极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交流、科研合作共享等活动,助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实现了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