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浙江高考570分左右能报考上哪些大学

更新:2025-03-27 19:20:30 新高考网

2025年浙江高考570分左右(568分、569分、570分、571分、57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浙江考生57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浙江高考570分左右能报考上哪些大学

参考浙江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浙江高考分数线,浙江高考的1段分数线为492分。浙江考生570分已经达到1段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1段批次院校!

一、浙江高考570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浙江57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

省内:浙江财经大学(最低571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最低566分)、嘉兴大学(最低563分)、浙江科技大学(最低561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最低560分)。

省外:西安工业大学(最低572分)、湖南工商大学(最低571分)、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最低570分)、淮阴师范学院(最低569分)、承德医学院(最低568分)。

二:浙江57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27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浙江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70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86724到第87874名,共有1151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浙江57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浙江财经大学公办571866861段
2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公办566923342段
3嘉兴大学公办563953431段
4浙江科技大学公办561977591段
5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公办560987692段

2、2025浙江57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公办572853781段
2西安工业大学公办572845121段
3厦门理工学院公办571862821段
4湖南工商大学公办571859381段
5四川外国语大学公办570876252段
6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公办570870692段
7金陵科技学院公办569885881段
8淮阴师范学院公办569888571段
9武汉科技大学公办568892041段
10承德医学院公办568892131段

以上“2025年浙江高考57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浙江录取线都在570分左右(共有127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浙江57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浙江财经大学简介:

浙江财经大学坐落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艺、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获准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被列入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桥梁纽带,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144所高校建立良好的校际关系,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科研合作等国际交流,举办中加会计学本科教育项目、中美市场营销本科教育项目、中英金融学本科教育项目以及中新应用金融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名外籍教师获浙江省政府“西湖友谊奖”。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先后有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拥有浙江省最早的ACCA、CGA考试中心,被认证为ACCA白金级教育机构。

浙江科技大学简介:

学校前身由浙江大学和杭州市于1980年创办。2022年成为浙江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3年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经过40多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国际化办学和区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省属本科高校。

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全力提升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现有“十四五”省一流学科7个、ESI全球前1%学科1个,省重点实验室、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和智库16个。拥有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与地方合作共建地方研究院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21个。近年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9项。

淮阴师范学院简介:

淮阴师范学院坐落于风景旖旎、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等学府。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辈出,古籍整理专家周本淳、宋代文学研究专家于北山、楚辞研究专家萧兵、党史研究专家程中原、鲁迅研究专家闵抗生等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现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近2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600人。教师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紫金文化英才”“自科优青”等省级人才100余人,博(硕)士生导师100余人;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哲社优秀创新团队等省级及以上团队近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