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青海高考理科540分左右(538分、539分、540分、541分、54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青海理科考生54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根据青海省考试院发布的2023年青海高考分数线得知,青海理科:本一330分。青海理科540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2024年青海理科54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西北工业大学(最低543分)、天津大学(最低536分)、中山大学(最低532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最低531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族班)(最低529分)。
根据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系统提供的数据:2023年青海理科考生高考成绩为540分,位次区间为:486~496名;同分人数:11人,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4青海理科540分左右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西北工业大学 | 公办 | 543 | 465 | 本一 |
2 | 天津大学 | 公办 | 536 | 548 | 本一 |
3 | 中山大学 | 公办 | 532 | 592 | 本一 |
4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公办 | 531 | 609 | 本一 |
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族班) | 公办 | 529 | 629 | 本一 |
6 | 北京邮电大学 | 公办 | 527 | 663 | 本一 |
7 | 武汉大学(民族班) | 公办 | 526 | 678 | 本一 |
8 | 西安交通大学(民族预科班) | 公办 | 524 | 718 | 本一 |
9 | 中国政法大学 | 公办 | 521 | 765 | 本一 |
10 | 北京师范大学 | 公办 | 520 | 783 | 本一 |
青海理科540分可上院校(15所)完整数据: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以上“2024年青海高考理科54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青海录取线都在540分左右,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西北工业大学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是“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发起高校。建校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校风,确定了“五个以”(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在扎根西部、献身国防的建设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育领军人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铸国之重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担时代大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新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为武器装备研制、国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和西部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是连续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重大贡献奖”的唯一高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今天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续写新的辉煌。
北京邮电大学简介:
六十余载风雨砥砺,六十余载春华秋实。明光之北、蓟门之南,古老的城墙,见证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鸿雁翱翔、银杏巍巍,坚实的土地,承载了信息黄埔的传奇。
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首批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2017年,“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学科群”两个学科群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被誉为东方的“MIT”。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