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黑龙江高考物理类585分左右(583分、584分、585分、586分、58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黑龙江物理类考生58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黑龙江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黑龙江高考分数线,黑龙江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360分。黑龙江物理类585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黑龙江物理类58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
省内:佳木斯大学(最低586分)、东北林业大学(最低579分)、东北农业大学(最低576分)、哈尔滨理工大学(最低570分)、东北林业大学(最低568分)。
省外:河北工业大学(最低587分)、北京语言大学(最低586分)、华中农业大学(最低585分)、西南交通大学(最低584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最低583分)。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黑龙江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8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11484名到第11693名,共有210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黑龙江物理类58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佳木斯大学 | 公办 | 586 | 11483 | 本科 |
2 | 东北林业大学 | 公办 | 579 | 12906 | 本科 |
3 | 东北农业大学 | 公办 | 576 | 13544 | 本科 |
4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公办 | 570 | 14906 | 本科 |
5 | 东北林业大学 | 公办 | 568 | 15371 | 本科 |
2、2025黑龙江物理类58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河北工业大学 | 公办 | 587 | 11271 | 本科 |
2 | 河北工业大学 | 公办 | 587 | 11271 | 本科 |
3 | 中国医科大学 | 公办 | 586 | 11483 | 本科 |
4 | 北京语言大学 | 公办 | 586 | 11483 | 本科 |
5 | 南京师范大学 | 公办 | 585 | 11693 | 本科 |
6 | 华中农业大学 | 公办 | 585 | 11693 | 本科 |
7 | 合肥工业大学 | 公办 | 584 | 11885 | 本科 |
8 | 西南交通大学 | 公办 | 584 | 11885 | 本科 |
9 | 西南交通大学 | 公办 | 583 | 12112 | 本科 |
10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公办 | 583 | 12112 | 本科 |
以上“2025年黑龙江高考物理类58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黑龙江录取线都在585分左右(共有174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河北工业大学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培养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之一,创办了全国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1929年改称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学校1996年跻身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4年由河北省、天津市和教育部共建;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2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兴工报国”办学传统和“勤慎公忠”校训精神,形成了“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近年来,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领域在ESI全球排名前1%排名中稳步提升。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不断完善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近年来,全职引进和培养了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4人,320余人具有国家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等省部级以上专家称号。现有教职员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余人。
南京师范大学简介:
学校简介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开放融合、高原造峰、特色发展战略,统筹内涵式、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四条路径,实施人才集聚、资源汇聚、治理优化三大战略举措,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双轮驱动,全面建设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合肥工业大学简介: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千人一名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成效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持续广泛追踪报道。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奖项。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年度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稳居安徽省科研院所首位,是在皖输出技术合同额最多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