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陕西高考545分能报考上哪些大学(理科)

更新:2025-03-11 08:51:59 新高考网

2025年陕西高考物理类545分左右(543分、544分、545分、546分、54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陕西理科考生54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陕西高考545分能报考上哪些大学(理科)

参考陕西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陕西高考分数线,陕西理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数线为475分。陕西理科545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一、陕西高考54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陕西物理类54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

省内:西北大学(文物类中外合作)(最低547分)、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最低545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外合作)(最低545分)、西北大学(地方专项)(最低543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外合作)(最低545分)。

省外:云南大学(最低547分)、宁波诺丁汉大学(最低546分)、中国民航大学(最低545分)、辽宁大学(国家专项)(最低544分)、北京语言大学(最低543分)。

二:陕西物理类54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78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陕西理科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4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24186名到第24554名,共有369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陕西物理类54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西北大学(文物类中外合作)公办54723592本一
2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公办54524274本一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外合作)公办54524318本一
4西北大学(地方专项)公办54325188本一
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外合作)公办54524318本一

2、2025陕西物理类54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专项)公办54723531本一
2云南大学公办54723524本一
3西南大学(中外合作)公办54623860本一
4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港澳54624105本一
5东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公办54524481本一
6中国民航大学公办54524237本一
7南京师范大学(国家专项)公办54424639本一
8辽宁大学(国家专项)公办54424613本一
9西南交通大学(国家专项)公办54325152本一
10北京语言大学公办54325057本一

以上“2025年陕西高考物理类54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陕西录取线都在545分左右(共有78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陕西物理类54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西北大学简介: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308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教授)5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在校生2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3800余人,研究生15000余人,国际学生500余人。

西南大学简介:

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张卫国教授、校长王进军教授。

历经百余年的磨砺和发展,今天的西南大学正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

西南交通大学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高校,设有研究生院。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成都。

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及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另有40余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累计主持和参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1项,其中参与特等奖2项,主持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科技成果4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批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科技人才评价试点、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等建设名单。当前,学校正以锻造国家轨道交通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未来轨道交通发展为目标,围绕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等领域有组织地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大力推进“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总投资5.8亿元)”和“准环对称仿星器(总投资2.8亿元)” 大科学装置建设, 以及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浮技术”工程化及试验线建设。通过设立前沿科学研究院和未来技术研究院等,大力发展前沿交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