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海高考475分能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文科)

更新:2025-02-28 08:29:32 新高考网

2025年青海高考历史类475分左右(473分、474分、475分、476分、47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青海文科考生47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青海高考475分能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文科)

参考青海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青海高考分数线,青海文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数线为411分。青海文科475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一、青海高考475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青海历史类47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8所):

省内:青海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最低472分)、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最低455分)、青海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最低454分)。

省外:中国戏曲学院(最低477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最低476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最低475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最低474分)、山西中医药大学(最低473分)。

二:青海历史类47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81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青海文科考生中,高考成绩为47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1547名到第1577名,共有31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青海历史类47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青海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公办4721683本一
2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公办4552311本一
3青海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公办4542352本一

2、2025青海历史类47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贵州大学公办4771512本一
2中国戏曲学院公办4771512本一
3河南大学公办4761546本一
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办4761546本一
5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公办4751577本一
6西南大学(民考汉预科)公办4741616本一
7中国民航大学公办4741616本一
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办4741616本一
9南昌医学院公办4731648本一
10山西中医药大学公办4731648本一

以上“2025年青海高考历史类47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青海录取线都在475分左右(共有81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青海历史类47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青海大学简介:

青海大学坐落于高原古城——夏都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9年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了一所以工、农、医、管、经、理、法、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占地3239.88亩,面向全球和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1000人、研究生50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5217人(其中,教学科研单位2087人,附属医院3130人),博士近800人,专业技术人员1821人,高级职称943人,具有正高职称的294人(二级教授22人),国家级人才4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2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3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建校68年来,学校秉承“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精神,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道路,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已经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180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获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统计学专业(4+0)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金融科技和金融计量学创新引智基地,形成了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突出特色的多层次、多科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自1986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已累计培养来自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余名各类国际学生,开放办学力度不断加大。

中国民航大学简介:

中国民航大学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是一所工、管、理、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行业性大学,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天津市、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着力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学校积极实施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荣获天津市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征集,4个项目入选天津市首批研究生产教融合工作站,6个项目获评“天津市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典型案例”,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三年来,研究生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项共计40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部级1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