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贵州高考物理类665分左右(663分、664分、665分、666分、66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贵州物理类考生66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贵州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贵州高考分数线,贵州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380分。贵州物理类665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贵州物理类66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哈尔滨工业大学(最低667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最低666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最低665分)、中国人民大学(最低664分)、复旦大学(最低668分)。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贵州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66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476名到第518名,共有43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贵州物理类66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南京大学 | 公办 | 667 | 440 | 本科 |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公办 | 667 | 441 | 本科 |
3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公办 | 666 | 475 | 本科 |
4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公办 | 665 | 490 | 本科 |
5 | 中国人民大学 | 公办 | 664 | 528 | 本科 |
6 | 复旦大学 | 公办 | 668 | 397 | 本科 |
7 | 浙江大学 | 公办 | 662 | 618 | 本科 |
8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公办 | 661 | 690 | 本科 |
9 | 上海交通大学 | 公办 | 660 | 737 | 本科 |
10 | 北京理工大学 | 公办 | 660 | 698 | 本科 |
以上“2025年贵州高考物理类66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贵州录取线都在665分左右(共有32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
医学院学科综合实力和国内外权威排行榜排名显著提升。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药学(与上海交大药学院共建)等四个学科,分别于2017年及2022年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临床医学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成效评价中,被评为整体建设成效显著,获“一流学科培优行动”申报资格。(在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一期建设成效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余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奖99项,上海市奖593项。2019年,谭家华教授团队牵头、六家单位“二十年磨一剑”共同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19项成果获评教育部“三大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3年位列全国第一。2020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奖8项,其中1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二;以第一完成单位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三;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蝉联上海市首位;2022年发表卓越科技论文8112篇,2023年发表NSC论文51篇,其中引领发文28篇,以交大为第一单位(一作且通讯)发文8篇,创历史最好水平;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等智库资政启民,影响力日益显现;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李政道研究所、张江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29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以新机制创一流人才高地。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积极营造“引得来、立得稳、留得住、长得好”的良好人才生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学校特色的“预长专”教师聘用新模式,汇聚高端创新要素和智慧资源,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了以“师承效应”“头雁效应”“集聚效应”“倍增效应”为代表的人才培引新模式,有效推动以校引人、以业育人、以人聚人,人才队伍质量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