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海高考485分能报考上哪些大学(文科)

更新:2025-02-28 08:54:33 新高考网

2025年青海高考历史类485分左右(483分、484分、485分、486分、48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青海文科考生48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青海高考485分能报考上哪些大学(文科)

参考青海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青海高考分数线,青海文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数线为411分。青海文科485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一、青海高考485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青海历史类48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7所):

省内: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授课)(最低479分)、青海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最低472分)。

省外:陕西师范大学(民考汉预科)(最低487分)、华侨大学(最低486分)、新疆大学(最低485分)、西北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最低484分)、河北大学(最低483分)。

二:青海历史类48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71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青海文科考生中,高考成绩为48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1252名到第1286名,共有35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青海历史类48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授课)公办4791454本一
2青海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公办4721683本一

2、2025青海历史类48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华南理工大学公办4871224本一
2暨南大学公办4871224本一
3陕西师范大学(民考汉预科)公办4871224本一
4长沙理工大学公办4861251本一
5华侨大学公办4861251本一
6西南大学公办4851286本一
7新疆大学公办4851286本一
8西北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公办4841307本一
9浙江财经大学公办4831331本一
10河北大学公办4831331本一

以上“2025年青海高考历史类48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青海录取线都在485分左右(共有71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青海历史类48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暨南大学简介: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面向海外,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目前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科研创新体系,加强团队建设,创新平台大幅增长,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实力不断跃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获批科技部等九部委“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现有国家级文科研究平台3个、省级文科研究平台1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5个;理工医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教育部创新平台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4个。近年来,学校承担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均位于国内高校前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等发表论文12篇;文科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近130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论文9篇,在SSCI、A&HCI等国外权威索引期刊发表论文1400余篇。

长沙理工大学简介: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交叉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学校拥有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十四五”重点学科等6个、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具有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资格。

河北大学简介:

河北大学是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

河北大学自发轫至今,已走过一百年辉煌历程。一百年来,一代代学者捧土培根、筚路蓝缕,一代代学子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以华南圭、马沣、顾随、吴玉如、裴学海、张弓、高镜莹、滕大春、张镈、雷石榆、詹锳、漆侠等为代表的前辈学人在这里躬耕执教,作育英才,培养40多万名优秀人才,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