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山东高考595分能报考上哪些大学

更新:2025-03-04 09:07:13 新高考网

2025年山东高考595分左右(593分、594分、595分、596分、59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山东考生59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山东高考595分能报考上哪些大学

参考山东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山东高考分数线,山东高考的一段分数线为444分。山东考生595分已经达到一段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一段批次院校!

一、山东高考595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山东59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9所):

省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最低588分)、中国海洋大学(最低581分)、山东大学(最低575分)、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最低575分)。

省外:华中师范大学(最低597分)、南京理工大学(最低596分)、中国药科大学(最低595分)、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最低594分)、东华大学(最低593分)。

二:山东59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18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山东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9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25301到第26045名,共有745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山东59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公办588311351段
2中国海洋大学公办581377671段
3山东大学公办575428251段
4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公办575431701段

2、2025山东59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大连理工大学公办597241771段
2华中师范大学公办597245761段
3西安交通大学公办596252761段
4东北大学公办596249821段
5南京理工大学公办596251511段
6兰州大学公办595258461段
7中国药科大学公办595253441段
8苏州大学公办594265741段
9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公办594261651段
10东华大学公办593267971段

以上“2025年山东高考59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山东录取线都在595分左右(共有118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山东59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中国海洋大学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东北大学简介:

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流亡办学,先后辗转于北平、西安、开封、四川三台等地,在“一二·九”运动中,东大师生发挥了先锋队和主力军的重要作用。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1997年1月,原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始终以坚强有力的党建工作引领一流大学建设,先后两次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入选首批10所“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10所“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和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兴校强校之路,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多领域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推动高校之间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