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黑龙江高考700分左右能报考上什么大学(物理类)

更新:2025-01-31 12:23:10 新高考网

2025年黑龙江高考物理类700分左右(698分、699分、700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黑龙江物理类考生70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黑龙江高考700分左右能报考上什么大学(物理类)

参考黑龙江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黑龙江高考分数线,黑龙江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360分。黑龙江物理类700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一、黑龙江高考700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黑龙江物理类70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北京大学医学部(最低703分)、上海交通大学(最低697分)、复旦大学(最低696分)、复旦大学医学院(最低694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最低693分)。

二:黑龙江物理类70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9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黑龙江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700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83名到第88名,共有6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黑龙江物理类70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复旦大学公办70362本科
2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办70362本科
3上海交通大学公办697108本科
4复旦大学公办696120本科
5复旦大学公办696120本科
6复旦大学医学院公办694149本科
7浙江大学公办693166本科
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办693166本科
9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办690215本科
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办689232本科

以上“2025年黑龙江高考物理类70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黑龙江录取线都在700分左右(共有19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黑龙江物理类70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复旦大学简介:

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2021年,学校20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比首轮增加3个入选学科。

学校共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41.0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5.44万平方米。(数据截止日期2023年10月)

复旦大学简介:

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2021年,学校20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比首轮增加3个入选学科。

学校共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41.0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5.44万平方米。(数据截止日期2023年10月)

浙江大学简介: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40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家直属附属医院。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面积7390613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808.6万册。截至2023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7656人、国际学生5514人、教职工9557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全职院士27人、中国工程院全职院士21人、文科资深教授1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0人。2022年,浙江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绝大多数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可喜进步。

浙江大学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八一勋章”获得者、1位全军挂像英模、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最美奋斗者”和230余位两院院士等杰出典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