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重庆高考700分左右能报考上哪些大学(物理类)

更新:2025-01-04 12:31:54 新高考网

2025年重庆高考物理类700分左右(698分、699分、700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重庆物理类考生70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重庆高考700分左右能报考上哪些大学(物理类)

参考重庆市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重庆高考分数线,重庆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427分。重庆物理类700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一、重庆高考700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重庆物理类70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北京大学(最低699分)、上海交通大学(最低684分)、复旦大学(最低682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低680分)、北京大学医学部(最低679分)。

二:重庆物理类70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9所)

2025重庆物理类70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清华大学公办699161本科
2北京大学公办699161本科
3上海交通大学公办684226本科
4浙江大学公办682280本科
5复旦大学公办682280本科
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办680345本科
7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办679376本科
8南京大学公办677447本科
9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办675518本科

以上“2025年重庆高考物理类70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重庆录取线都在700分左右(共有9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重庆物理类70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余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奖99项,上海市奖593项。2019年,谭家华教授团队牵头、六家单位“二十年磨一剑”共同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19项成果获评教育部“三大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3年位列全国第一。2020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奖8项,其中1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二;以第一完成单位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三;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蝉联上海市首位;2022年发表卓越科技论文8112篇,2023年发表NSC论文51篇,其中引领发文28篇,以交大为第一单位(一作且通讯)发文8篇,创历史最好水平;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等智库资政启民,影响力日益显现;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李政道研究所、张江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北京大学医学部简介:

北京大学医学部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1996年,通过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论证。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并,同年启动“985”计划,随着与校本部的深度融合发展,医学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在“双一流”建设支持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拥有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医学教育、科研、临床方面的专家,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286人,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统计截止至2023年11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88人,博士生导师96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0人。

南京大学简介:

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南京大学的前身即“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于南京大学的发展史中,成为南京大学办学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蜚声国内外学界。今日南大着力推进实施科研转型提升战略,持续探索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的“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学研究新模式,打造“理工医”新高峰;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原创、方法转型、服务国家”等三个向度的创新发展,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