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黑龙江高考360分左右能报考上什么大学(物理类)

更新:2025-01-30 10:18:19 新高考网

2025年黑龙江高考物理类360分左右(358分、359分、360分、361分、36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黑龙江物理类考生36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黑龙江高考360分左右能报考上什么大学(物理类)

参考黑龙江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黑龙江高考分数线,黑龙江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360分。黑龙江物理类360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一、黑龙江高考360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黑龙江物理类36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

省内: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最低360分)、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最低360分)、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最低360分)、哈尔滨剑桥学院(最低360分)、哈尔滨剑桥学院(最低360分)。

省外:三江学院(最低362分)、四川工商学院(最低361分)、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最低360分)、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最低359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最低358分)。

二:黑龙江物理类36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338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黑龙江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360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86354名到第86751名,共有398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黑龙江物理类36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民办36086751本科
2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民办36086751本科
3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民办36086751本科
4哈尔滨剑桥学院民办36086751本科
5哈尔滨剑桥学院民办36086751本科

2、2025黑龙江物理类36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广州南方学院民办36285983本科
2三江学院民办36285983本科
3中原工学院公办36186353本科
4四川工商学院民办36186353本科
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公办36086751本科
6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民办36086751本科
7昆明文理学院民办35987145本科
8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公办35987145专科
9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民办35887562专科
1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民办35887562专科

以上“2025年黑龙江高考物理类36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黑龙江录取线都在360分左右(共有338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黑龙江物理类36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简介: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是省内唯一一所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外语类本科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经过30余年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省内外语语种最多、国内广受好评、国际合作广泛的民办本科高校。

成长历史坚实。学校创建于1993年,时称哈尔滨恒星外国语学院(中英合作),2003年与哈尔滨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独立本科学院,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完成转设,更名为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隶属于省教育厅。学校自创建之初就主动建立了党组织,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2018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开创龙外事业发展新局面莫定了坚实基础。

四川工商学院简介:

四川工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始建于 2001 年的“四川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4 年设置为独立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2015 年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建有成都和眉山 2 个校区。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明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坚守“三心三实”的办学初心,践行“崇工重商、理实兼优”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坚持“根植地方、应用为径、开放融合、学以致用”的办学思路,确立“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发展目标。立足地方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 2076.15 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1.92 亿元,各类实验实训室 250 个;馆藏纸质图书 240.25 万册,图书馆内建有“三苏”文化馆;校企合作校外实践基地 69 个。网络基础设施完备,校园网覆盖全校。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师、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师德标兵、享受政府津贴专家等 30 余人;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2 个,省级优秀教学科研团队 3 个。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二级学院 11 个,本科专业 43个,涵盖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 6 大学科门类。近三年建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4 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6 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 7 个;10 余次在全国全省专业建设会上作经验交流,30 余所兄弟院校来校考察学习;学校承担省(市)级教学科研项目 450 余项,获得各类教学科研经费 670 余万元,获得省、市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奖 25 项。 转型改革学校于 2016 年被列为四川省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实施转型发展“一二三行动计划”,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机制保障”四大工程,实现办学思路“四个转向”。转型改革经验 2 次被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题报送省委、省政府等四大班子,并转发至全省各地(市、州)和各高校学习推广,先后 8 次在全国全省作经验交流;典型案例 10 余次被媒体报道。2018 年被评为四川省整体转型发展改革优秀单位和四川省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典型学校。转型改革成果获四川省 2021 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办学特色 学校建设“以文育人、德才兼修”“开放融合、服务地方”“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三大办学特色。立足“东坡故里,千载诗书城”,建设以“三苏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实施“五位一体”文化育人工程,打造“三苏文化”校园。推行“四个融入”,实施“两个转化”,近三年完成服务地方项目 50 余个;搭建思政实践育人平台,在凉山州盐源县实施“四百科教帮扶工程”,推广作物新品种及新技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 9000 余万元,学校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连续 3 年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定点扶贫民办高校。践行“三联四融”创新创业模式,2016 年起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41 项、双创竞赛获奖 94 项、学科竞赛获奖 849 项,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获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等荣誉。 人才培养 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应用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重点面向“新工科”“新商科”,探索以“产教融合、实训贯通”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开放式办学,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了中兴通信学院、眉山市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等 6 个现代产业学院;与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 20 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近三年,本科新生报到率均超过 95%,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为 96.28%,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超过 9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95% 以上。 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践行“强化三大建设、凸显四大功能”的党建工作模式,强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依法治校,健全基层党组织,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成效显著。图书馆党支部获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且通过验收,并获“四川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 个学生党支部荣获“四川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1 个教师党支部荣获“四川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党建工作创新案例在全省作交流,民办高校“党建改革”获省级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支持建设项目。 学校声誉 近年来,学校荣获“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单位”“四川省 文明校园”“四川省园林式校园”“四川省高校整体转型改革先进单位”“四川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先进图书馆”“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四川省教育改革创新杰出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在线 2019 年中学信赖的四川省同类十大本科高校之一。2019 年“中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省域科研综合竞争指数”位列四川省同类院校第一。在校友会全国同类民办本科排名中,连续五年(2017-2021 年)跻身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行列,2022 年为中国一流应用型大学;其中 2017 年、2018 年、2020 年三年综合实力排行四川同类民办大学第一。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内涵建设、转型改革、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准施策,认真整改,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启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新征程,努力把学校建成全国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以上信息截止2022年8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国标码:13899以下简称东方学院)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中医药“211”工程建设高校)申办,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学院常年在校生16420人,教职工1200余人,教授、副教授比例为 53.86%。

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建院以来,一批批东方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稳步前行。未来,学院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科学的管理,为伟大祖国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