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西高考物理类660分左右(658分、659分、660分、661分、66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江西物理类考生66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江西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江西高考分数线,江西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448分。江西物理类660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江西物理类66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浙江大学(最低662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低659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最低658分)、复旦大学(最低663分)、南京大学(最低657分)。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江西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660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403名到第439名,共有37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江西物理类66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公办 | 662 | 362 | 本科 |
2 | 浙江大学 | 公办 | 662 | 338 | 本科 |
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公办 | 659 | 475 | 本科 |
4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公办 | 658 | 497 | 本科 |
5 | 复旦大学 | 公办 | 663 | 328 | 本科 |
6 | 南京大学 | 公办 | 657 | 521 | 本科 |
7 | 南京大学 | 公办 | 656 | 599 | 本科 |
8 | 复旦大学 | 公办 | 655 | 635 | 本科 |
9 | 中国人民大学 | 公办 | 655 | 620 | 本科 |
10 | 北京理工大学 | 公办 | 654 | 705 | 本科 |
以上“2025年江西高考物理类66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江西录取线都在660分左右(共有46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理工科大学。学校现有32个学院,含8个科教融合学院;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学校于1958年9月在北京创建,郭沫若任首任校长。这是我党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红色大学,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复旦大学简介:
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2021年,学校20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比首轮增加3个入选学科。
学校建有上海数学中心、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观测台站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医学中心4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创新引智基地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勤保障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2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5个;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中国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落户复旦。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高校。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29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学科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学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33个一级学科,均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6个工程博士类别。物理学新增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进入国家第一梯队。在2023年软科最好中国学科排名中,6个学科进入中国顶尖学科,18个学科进入中国一流学科。以珠峰高峰学科为主干,建设“6+7+2”特色学科群,加快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互促,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学科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一批珠峰学科稳居全国高校前列。4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前列,12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学校世界大学排名近5年跃升36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