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海高考575分能报考上哪些大学(文科)

更新:2025-02-28 12:39:54 新高考网

2025年青海高考历史类575分左右(573分、574分、575分、576分、57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青海文科考生57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青海高考575分能报考上哪些大学(文科)

参考青海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青海高考分数线,青海文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数线为411分。青海文科575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一、青海高考575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青海历史类57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北京师范大学(最低577分)、武汉大学(最低576分)、上海财经大学(最低574分)、中山大学(最低568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低567分)。

二:青海历史类57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9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青海文科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7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85名到第87名,共有3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青海历史类57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同济大学公办57780本一
2北京师范大学公办57780本一
3武汉大学公办57684本一
4上海财经大学公办57491本一
5中山大学公办568118本一
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办567127本一
7西安交通大学公办560159本一
8厦门大学公办559165本一
9中央财经大学公办551206本一

以上“2025年青海高考历史类57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青海录取线都在575分左右(共有9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青海历史类57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上海财经大学简介: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随着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设国立东南大学计划的实施,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

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立德树人、追求卓越

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进入新时代,学校主动把握世界高等教育规律,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以“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为目标定位,创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围绕理、工、医、文4大领域建立了8大平台、30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智库,深入推进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通过先行先试、破题示范,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创新引擎。

厦门大学简介:

学校发挥“侨、台、特、海”区位优势,彰显“海峡、海丝、海洋”办学特色,先后进入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设有6个学部、34个学院(直属系、直属中心)和17个研究院,形成了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设有36个博士后流动站。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化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统计学、教育学共6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全国新一轮学科评估中,高峰学科、优势学科数量实现倍增,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以有组织科研推进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设有3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5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研究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能源局创新研发中心1个。学校牵头发起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被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方案,成为碳中和领域我国第一个获联合国批准的国际大科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