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海高考物理类565分左右(563分、564分、565分、566分、56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青海理科考生56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青海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青海高考分数线,青海理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数线为343分。青海理科565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2025年青海物理类56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天津大学(最低566分)、华中科技大学(民族班)(最低568分)、中国人民大学(最低559分)、北京理工大学(特色专业或中外合作办学)(最低558分)、北京邮电大学(最低557分)。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青海理科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6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448名到第460名,共有13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青海物理类56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天津大学 | 公办 | 566 | 447 | 本一 |
2 | 华中科技大学(民族班) | 公办 | 568 | 427 | 本一 |
3 | 中国人民大学 | 公办 | 559 | 543 | 本一 |
4 | 北京理工大学(特色专业或中外合作办学) | 公办 | 558 | 552 | 本一 |
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公办 | 557 | 569 | 本一 |
6 | 北京邮电大学 | 公办 | 557 | 569 | 本一 |
7 | 中山大学 | 公办 | 555 | 597 | 本一 |
8 | 北京交通大学(特色专业) | 公办 | 551 | 640 | 本一 |
9 | 中国政法大学 | 公办 | 550 | 661 | 本一 |
10 | 武汉大学(民族班) | 公办 | 548 | 699 | 本一 |
以上“2025年青海高考物理类56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青海录取线都在565分左右(共有12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从陕北公学时期至今,学校共培养了38万余名高水平建设者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新中国法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第一位博士,人文社会科学第一位外国留学生博士,第一批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专业的博士皆出自中国人民大学。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东方风来满眼春》均出自人大人之手。进入新时代,学校以“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在学学生28224人,其中本科生11749人、硕士生11400人、博士生5075人。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29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建校80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德育为首、红专并举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矢志国防、强国铸器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创新发展路”。“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在30余万名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14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80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时代先锋和治国栋梁。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曾创造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始终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展现担当作为,为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政法大学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在7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30多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