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学院要考多少分才能上?
2024年无锡学院最容易考上的是上海市(本科批)考生,录取最低分数线是439分(分差36分);最难考上的是辽宁省(本科批物理类)考生,录取最低分数线是543分(分差175分)。
2025年高考要考上无锡学院:
1、江苏(本科批)考生预测物理类524分、历史类541分能上。
2、云南(本科批)考生预测物理类510分、历史类542分能上。
3、浙江(一段)考生预测546分能上。
4、广东(本科批)考生预测物理类532分、历史类515分能上。
5、重庆(本科批)考生预测物理类545分、历史类516分能上。
其它省份预测,详见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助手。
究竟2025年需要考多少分能上无锡学院?今年好不好考?比去年难还是更容易,以下为2024年无锡学院多少分可以被录取的最低分数线,可对比参考。
招生省份(批次) | 科目 | 最低分 | 省控线 | 分差 |
---|---|---|---|---|
江苏(本科批) | 历史类 | 540 | 478 | 62 |
物理类 | 521 | 462 | 59 | |
广西(本科批) | 物理类 | 511 | 371 | 140 |
历史类 | 518 | 400 | 118 | |
山西(本科二批B段) | 文科 | 508 | 446 | 62 |
理科 | 468 | 418 | 50 | |
陕西(本科二批) | 文科 | 494 | 397 | 97 |
理科 | 478 | 372 | 106 | |
广东(本科批) | 物理类 | 532 | 442 | 90 |
历史类 | 516 | 428 | 88 | |
云南(本科二批及预科) | 文科 | 544 | 480 | 64 |
理科 | 512 | 420 | 92 | |
福建(本科批) | 历史类 | 514 | 431 | 83 |
物理类 | 552 | 449 | 103 | |
辽宁(本科批) | 物理类 | 543 | 368 | 175 |
历史类 | 535 | 400 | 135 | |
安徽(本科批) | 物理类 | 534 | 465 | 69 |
历史类 | 551 | 462 | 89 | |
宁夏(本科二批) | 理科 | 425 | 371 | 54 |
文科 | 481 | 419 | 62 | |
新疆(本科二批) | 理科 | 383 | 262 | 121 |
文科 | 402 | 304 | 98 | |
湖南(本科批) | 历史类 | 514 | 438 | 76 |
物理类 | 509 | 422 | 87 | |
河北(本科批) | 物理类 | 534 | 448 | 86 |
历史类 | 565 | 449 | 116 | |
四川(本科二批) | 理科 | 535 | 459 | 76 |
文科 | 527 | 457 | 70 | |
贵州(本科批) | 历史类 | 511 | 442 | 69 |
物理类 | 481 | 380 | 101 | |
重庆(本科批) | 历史类 | 513 | 428 | 85 |
物理类 | 543 | 427 | 116 | |
江西(本科批) | 历史类 | 553 | 463 | 90 |
物理类 | 533 | 448 | 85 | |
河南(本科二批) | 文科 | 525 | 428 | 97 |
理科 | 519 | 396 | 123 | |
湖北(本科批) | 历史类 | 533 | 432 | 101 |
物理类 | 538 | 437 | 101 | |
甘肃(本科批C段) | 物理类 | 491 | 370 | 121 |
历史类 | 512 | 421 | 91 | |
天津(本科批A段) | 综合类 | 555 | 475 | 80 |
浙江(平行录取一段) | 综合类 | 544 | 492 | 52 |
上海(本科批) | 综合类 | 439 | 403 | 36 |
海南(本科批) | 综合类 | 586 | 483 | 103 |
黑龙江(本科批) | 物理类 | 516 | 360 | 156 |
历史类 | 539 | 410 | 129 | |
山东(普通类一段) | 综合类 | 527 | 444 | 83 |
专业录取分及位次排名详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无锡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支持办学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为创建于2002年5月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立足无锡、融入产业、面向区域、服务发展”的办学定位,构建了无锡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600余项;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1000余篇;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拥有传感网国家大学科技园、省物联网设备超融合应用与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省集成电路可靠性技术及检测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创新平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