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考585分全省排名多少位次(算什么水平)

更新:2025-03-07 13:29:40 新高考网

黑龙江高考585分难吗?在黑龙江高考585分什么概念?585分在黑龙江省能排多少名?以下为新高考网整理的历年黑龙江高考物理类和历史类585分在全省位次排名,一起来看看黑龙江高考585分以上有多少人,能上什么大学,以供2025届考生填报志愿参考!

黑龙江高考585分全省排名多少位次(算什么水平)

一:在黑龙江高考585分算什么水平(近三年)

高考585分在黑龙江省算高吗?能排第几名?根据黑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一分一段档次表可知:

1、2024年黑龙江高考585分排名

历史类: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804-1858名,同分人数55人,超出本科批分数线175分(本科批410分),已经超出了黑龙江省96%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物理类: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1484-11693名,同分人数210人,超出本科批分数线225分(本科批360分),已经超出了黑龙江省90%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2024年黑龙江高考本科批为历史类410分、物理类360分。若是历史类考生,黑龙江省585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线了;若是物理类考生,黑龙江省585分也已经达到本科批次线了,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规划,挑选一个好院校或者一个好专业!

2、2023年黑龙江高考585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94-104名,同分人数11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55分(本一批430分),已经超出了黑龙江省97%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3804-3897名,同分人数94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77分(本一批408分),已经超出了黑龙江省96%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3、2022年黑龙江高考585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244-254名,同分人数11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22分(本一批463分),已经超出了黑龙江省96%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2402-2477名,同分人数76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56分(本一批429分),已经超出了黑龙江省96%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二:黑龙江高考585分能上的大学

1、历史类

2025年黑龙江历史类58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7所):

省内:东北林业大学(最低585分),哈尔滨工程大学(最低580分)。

省外:宁波大学(最低575分),中国民航大学(最低579分),北京体育大学(最低576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最低580分),上海师范大学(最低584分)。

2、物理类

2025年黑龙江物理类58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7所):

省内:东北农业大学(最低576分),东北林业大学(最低579分)。

省外:重庆邮电大学(最低582分),辽宁大学(最低578分),浙江财经大学(最低580分),陕西科技大学(最低577分),南京农业大学(最低576分)。

附:黑龙江高考585分院校推荐

南京农业大学

2024年南京农业大学在黑龙江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583分(本科)、物理类575分(本科)。

南京农业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现任校党委书记王春春,校长陈发棣。

南京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涵盖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及干部培训等各层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植物生产、动物科学类、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是首批通过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的大学之一。2000年,获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14年,首批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园艺、风景园林、茶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英语、社会学、农村区域发展、旅游管理、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金融学、会计学、草业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生态学、园林、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中药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动物药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法学、投资学等1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南农精神,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先后造就包括66位院士在内的30余万名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