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570分算什么水平(全省排名多少位次)

更新:2023-10-21 07:56:33 新高考网

安徽高考570分难吗?在安徽高考570分什么概念?570分在安徽省能排多少名?以下为新高考网整理的历年安徽高考理科和文科570分在全省位次排名,一起来看看安徽高考570分以上有多少人,能上什么大学,以供2024届考生填报志愿参考!

安徽高考570分算什么水平(全省排名多少位次)

一:在安徽高考570分算什么水平(近三年)

高考570分在安徽省算高吗?能排第几名?根据安徽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一分一段档次表可知:

1、2023年安徽高考570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3842-3974名,同分人数133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75分(本一批495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97%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29753-30345名,同分人数593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88分(本一批482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89%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2023年安徽高考本一批为文科495分、理科482分。若是文科考生,安徽省570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线了;若是理科考生,安徽省570分也已经达到本一批次线了,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规划,挑选一个好院校或者一个好专业!

2、2022年安徽高考570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3556-3727名,同分人数172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47分(本一批523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93%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24864-25455名,同分人数592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79分(本一批491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90%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3、2021年安徽高考570分排名

文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16402-16883名,同分人数482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10分(本一批560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94%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理科:全省排名位次区间为27522-28054名,同分人数533人,超出本一批分数线82分(本一批488分),已经超出了安徽省87%的考生,属于优秀水平。

二:安徽高考570分能上的大学

1、历史类

2024年安徽历史类57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8所):

省内:安徽大学(中外合作)(最低564分),安徽大学(最低564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最低567分)。

省外:青岛大学(最低566分),福建师范大学(最低563分),北京语言大学(最低568分),北方工业大学(最低563分),长安大学(最低569分)。

2、物理类

2024年安徽物理类57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8所):

省内:安徽大学(中外合作)(最低564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最低567分),安徽大学(最低564分)。

省外:中国民航大学(最低560分),重庆邮电大学(中外合作)(最低570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最低565分),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最低563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最低567分)。

附:安徽高考570分院校推荐

安徽大学

2023年安徽大学在安徽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564分(本一)、理科564分(本一)。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世界“双一流”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

1928年,安徽大学肇基于时为省会的安庆市,开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赓续襟江带淮崇教文化之菁华。几经易址,于1956年迁建合肥;数度更名,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安徽大学”校名,这一天被定为校庆日。作为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安徽大学办学近百年来,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执着“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办学理想,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校训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累计培养了3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是安徽省内毕业生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高校,被誉为省属高校的“排头兵、领头雁”。

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特色显著,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个学科进入前5‰);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49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1018人;实质双聘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23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地方领军人才365人次。已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为引领,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主攻方向,建设了“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产出了金属团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储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高灵敏传感装备、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学校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居省属高校首位;“双一流”建设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59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指数在一流学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中国大学全球影响指数,我校位列第54位;软科“双一流”高校教学实力排名,我校位列第6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