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西高考595分能报考上什么大学(历史类)

更新:2025-01-14 18:58:12 新高考网

2025年广西高考历史类595分左右(593分、594分、595分、596分、59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广西历史类考生59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广西高考595分能报考上什么大学(历史类)

参考广西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广西高考分数线,广西历史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400分。广西历史类595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一、广西高考595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广西历史类59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

省内:广西大学(最低587分)、广西大学(最低586分)、广西大学(最低580分)、广西大学(最低575分)、广西大学(最低574分)。

省外:中国传媒大学(最低597分)、武汉理工大学(最低596分)、中国海洋大学(最低595分)、云南大学(最低594分)、华中师范大学(最低593分)。

二:广西历史类59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54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广西历史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9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1597名到第1662名,共有66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广西历史类59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广西大学公办5872196本科
2广西大学公办5862285本科
3广西大学公办5802783本科
4广西大学公办5753263本科
5广西大学公办5743353本科

2、2025广西历史类59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中国传媒大学公办5971538本科
2北京科技大学公办5961596本科
3武汉理工大学公办5961596本科
4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办5951662本科
5中国海洋大学公办5951662本科
6华东理工大学公办5941716本科
7云南大学公办5941716本科
8西北工业大学公办5931781本科
9中国传媒大学公办5931781本科
10华中师范大学公办5931781本科

以上“2025年广西高考历史类59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广西录取线都在595分左右(共有154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广西历史类59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广西大学简介:

广西大学坐落于素有“中国绿城”之称的广西首府南宁,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合建”高校。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大力实施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打造领军团队及创新人才队伍,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等九个方面的创新举措,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近年来,王双飞院士主持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和“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分别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郑皆连院士领衔的“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团队奖牌,主持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第16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第36届国际桥梁大会(IBC)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获2020年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2021年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青年教师谢斐作为唯一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以“船帆座脉冲星风云X射线偏振趋近同步辐射理论极限”为题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Nature)发表研究成果,实现了以广西本地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在《自然》发文的历史性突破;韩林海教授获2023年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6年以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1项,获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项,广西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3项,广西创新争先奖4项,广西卓越工程师奖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5项。

武汉理工大学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起源于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办学126年特别是近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近7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是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37000余人,博士、硕士生23000余人,留学生900余人。

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5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平台。学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异地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校企科技合作平台等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204个。学校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3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近五年来,学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及以上奖励137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5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018项,作为第一专利权人获得中国专利奖5项。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6篇、Nature发表论文4篇。

中国传媒大学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在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怀下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创办的第一所传媒类高校,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办学69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文化基因,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造就了大批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2021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的发展目标,提出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跨越、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跨越、从国内一流高校向国际一流高校跨越的“三个跨越”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