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黑龙江高考物理类590分左右(588分、589分、590分、591分、59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黑龙江理科考生59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根据黑龙江省考试院发布的2023年黑龙江高考分数线得知,黑龙江理科:本一408分。黑龙江理科590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2024年黑龙江物理类59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8所):
省内:哈尔滨工业大学(数理类中外合作)(最低590分)、哈尔滨工业大学(医学类)(最低589分)、哈尔滨工程大学(最低570分)。
省外: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类专业)(最低590分)、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类专业)(最低588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卓越优才计划)(最低593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最低585分)、北京交通大学(最低583分)。
根据新高考网AI志愿填报系统提供的数据:2023年黑龙江理科考生高考成绩为590分,位次区间为:3377~3454名;同分人数:78人,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4黑龙江物理类590分左右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理类中外合作) | 公办 | 590 | 3454 | 本一A |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医学类) | 公办 | 589 | 3535 | 本一A |
3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公办 | 570 | 5400 | 本一A |
黑龙江物理类590分可上院校(31所)完整数据: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2、2024黑龙江物理类590分左右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类专业) | 公办 | 590 | 3454 | 本一A |
2 | 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类专业) | 公办 | 588 | 3615 | 本一A |
3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卓越优才计划) | 公办 | 593 | 3226 | 本一A |
4 |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 公办 | 585 | 3897 | 本一A |
5 | 北京交通大学 | 公办 | 583 | 4080 | 本一A |
6 | 北京理工大学(中外合作) | 公办 | 582 | 4185 | 本一A |
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公办 | 582 | 4185 | 本一A |
8 | 山东大学 | 公办 | 580 | 4364 | 本一A |
9 | 中国农业大学 | 公办 | 578 | 4557 | 本一A |
10 | 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 | 公办 | 577 | 4648 | 本一A |
黑龙江物理类590分可上院校(31所)完整数据: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注:以上“2024年黑龙江高考物理类59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黑龙江录取线都在590分左右,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拥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
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曾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3年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在各省录取最低分」
哈尔滨工程大学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六机械工业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工委,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07年,成为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海军共建高校。2019年,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被誉为东方的“MIT”。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