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西高考595分能报考上哪些大学(物理类)

更新:2025-01-16 16:14:31 新高考网

2025年广西高考物理类595分左右(593分、594分、595分、596分、59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广西物理类考生59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广西高考595分能报考上哪些大学(物理类)

参考广西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广西高考分数线,广西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371分。广西物理类595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一、广西高考59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广西物理类59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

省内:广西大学(最低585分)、广西大学(最低580分)、广西医科大学(最低580分)、广西大学(最低579分)、广西医科大学(最低576分)。

省外: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最低597分)、南京理工大学(最低596分)、山东大学(最低595分)、中国药科大学(最低594分)、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最低593分)。

二:广西物理类59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269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广西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9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8484名到第8754名,共有271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广西物理类59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广西大学公办58511643本科
2广西大学公办58013235本科
3广西医科大学公办58013235本科
4广西大学公办57913622本科
5广西医科大学公办57614696本科

2、2025广西物理类59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华中科技大学公办5978239本科
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公办5978239本科
3中央财经大学公办5968483本科
4南京理工大学公办5968483本科
5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公办5958754本科
6山东大学公办5958754本科
7中国政法大学公办5949009本科
8中国药科大学公办5949009本科
9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公办5939269本科
10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中外/港澳5939269本科

以上“2025年广西高考物理类59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广西录取线都在595分左右(共有269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广西物理类59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广西大学简介:

广西大学坐落于素有“中国绿城”之称的广西首府南宁,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合建”高校。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一级学科38个,2024年招生本科专业67个,其中15个专业按7个大类招生。现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广西一流学科,4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和地球科学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引智平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国际农业科技创新院、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一批国家和部级科研平台,以及4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广西特色新型智库联盟成员等。学校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与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余所高校及学术机构签署了学术合作交流协议,与东盟十国90余所高校及学术机构合作交流密切。

中国药科大学简介:

中国药科大学坐落于古都南京,始建于193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一所以药学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中以药学、中药学学科为龙头的药学学科群建设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素有“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的美誉。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了众多知名的药学专家。在职教职工1839人,其中专任教师110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8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68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人次,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60人次,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2人,以及一大批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双创团队7个,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9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