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海高考560分左右能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文科)

更新:2025-02-28 12:02:22 新高考网

2025年青海高考历史类560分左右(558分、559分、560分、561分、56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青海文科考生56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青海高考560分左右能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文科)

参考青海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青海高考分数线,青海文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数线为411分。青海文科560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一、青海高考560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青海历史类56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西安交通大学(最低560分)、厦门大学(最低559分)、中央财经大学(最低551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民族预科班)(最低549分)、哈尔滨工业大学(最低546分)。

二:青海历史类56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7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青海文科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60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155名到第159名,共有5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2025青海历史类56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西安交通大学公办560159本一
2厦门大学公办559165本一
3中央财经大学公办551206本一
4北京理工大学公办549216本一
5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民族预科班)公办549216本一
6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办546240本一
7中央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公办535326本一

以上“2025年青海高考历史类56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青海录取线都在560分左右(共有7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青海历史类56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学校6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0项,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2个,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9门,拥有8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7篇、提名奖46篇。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29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三全育人”,构建“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寰宇+”(“iSPACE+X”)计划,全力构建智慧教育视域下全人化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品格的领军领导人才,人才培养整体水平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建设未来精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具有批判性、颠覆性和创新性思维的领军领导拔尖人才。开设协和医班、“李泽湘双创班”,持续打造人才培养特区。涌现出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未来女科学家”获得者等优秀学生榜样。大学生足球队加冕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十一冠王”。学校理科类生源质量稳居全国“双一流”高校前十,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第一梯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介:

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住所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设有校区。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学校大力赓续弘扬“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的哈工大精神传统,坚持“稳、引、培、评”并举,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建成了一支享有“八百壮士”美誉的师资队伍。现有两院院士38人(含双聘),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81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4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