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内蒙古高考510分左右能报考上什么大学(理科)

更新:2025-02-23 08:06:20 新高考网

2025年内蒙古高考物理类510分左右(508分、509分、510分、511分、51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内蒙古理科考生51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2025内蒙古高考510分左右能报考上什么大学(理科)

参考内蒙古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内蒙古高考分数线,内蒙古理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数线为471分。内蒙古理科510分已经达到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一批次院校!

一、内蒙古高考510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内蒙古物理类51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8所):

省内:内蒙古工业大学(高收费)(最低494分)、赤峰学院(最低494分)、内蒙古大学(最低485分)。

省外:合肥工业大学(最低512分)、东北财经大学(最低511分)、安徽医科大学(最低510分)、首都师范大学(最低509分)、北京中医药大学(B)(最低508分)。

二:内蒙古物理类510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150所)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内蒙古理科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10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18974名到第19190名,共有217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内蒙古物理类51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内蒙古工业大学(高收费)公办49422866本一A
2赤峰学院公办49422866本一A
3内蒙古大学公办48525180本一A

2、2025内蒙古物理类51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院校名称属性最低分最低位次录取批次
1中央民族大学(B)公办51218725本一B
2合肥工业大学公办51218725本一A
3浙江工业大学公办51118973本一A
4东北财经大学公办51118973本一A
5江西师范大学公办51019190本一A
6安徽医科大学公办51019190本一A
7北京科技大学(B)公办50919408本一B
8首都师范大学公办50919408本一A
9东北财经大学(中外合作)公办50819643本一A
10北京中医药大学(B)公办50819643本一B

以上“2025年内蒙古高考物理类51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内蒙古录取线都在510分左右(共有150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三:内蒙古物理类510分适合报考的大学概况(部分)

赤峰学院简介:

赤峰学院位于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发祥地——内蒙古赤峰市。学校创办于1957年,时为赤峰师范学校。2003年更名为赤峰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2016年,被确立为全区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同时被列入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201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占地面积1135亩,设有19个党政管理机构,5个教辅机构,25个二级学院,3个附属单位(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中学)。现开设本科专业56个,其中,一本招生专业5个,专业设置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4383人,其中,本专科生13637人、研究生587人、留学生159人。

东北财经大学简介:

东北财经大学以“培育卓越财经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是一所突出经济学、管理学优势和特色,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辽宁省大连市,总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是“辽宁最美校园”“辽宁省文明校园”。

学校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拓展国际交流,坚持高标准国际化,目前已与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139所高等院校、8个国际机构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其中50余所大学开展着长期稳定的交往合作。设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萨里国际学院,开展“留学不出国”的全日制本科教育。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英国奥斯特大学合作建有4个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有国内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研究中心,是国内首家参与并获得“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高校。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开展跨境教育。

北京中医药大学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瑶琪,校长唐志书。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