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西高考物理类690分左右(688分、689分、690分、691分、69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广西物理类考生690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广西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广西高考分数线,广西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371分。广西物理类690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广西物理类690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
省外:清华大学(最低683分)、北京大学(最低682分)、清华大学(最低681分)、北京大学医学部(最低679分)、上海交通大学(最低678分)。
2025广西物理类690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清华大学 | 公办 | 683 | 41 | 本科 |
2 | 北京大学 | 公办 | 682 | 51 | 本科 |
3 | 清华大学 | 公办 | 681 | 57 | 本科 |
4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公办 | 679 | 73 | 本科 |
5 | 复旦大学 | 公办 | 678 | 84 | 本科 |
6 | 上海交通大学 | 公办 | 678 | 84 | 本科 |
7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公办 | 674 | 130 | 本科 |
8 | 上海交通大学 | 公办 | 673 | 139 | 本科 |
9 | 复旦大学医学院 | 公办 | 672 | 161 | 本科 |
10 | 复旦大学 | 公办 | 672 | 161 | 本科 |
以上“2025年广西高考物理类69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广西录取线都在690分左右(共有13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清华大学简介: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2000年-成立土木水利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
医学院拥有深厚和优质的中法医学教育传统,中法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医学院办学特色之一。医学院与法国医学院校的合作历史源远流长,自1911年上海交通大学院医学院前身——震旦大学医学院成立至今,医学院在与法国一流高校的教育合作方面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了800余名法语医学人才。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举办的医学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正式立项,成为国内首个中外联合培养医学博士项目。2018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里昂第一大学、里尔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格勒诺布尔-阿尔卑大学等院校共同创建的“中法联合医学院”正式成立,全面开启医、教、研各领域的深层次合作,标志着医学院的中法医学合作揭开了新的篇章、迈向了新的高度。2021年,设立了医学检验技术法语班,通过“4年中国+1年法国”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室实践模式,培养一批医学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既具有良好检验医学技能又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创新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学校共有34个学院/直属系,13家附属医院,13个直属研究平台,23个直属单位,5个直属企业。全日制本科生18,004人,全日制研究生28,439人,学位留学生1,858人;有专任教师3,88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3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5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48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718人次,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3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