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高考物理类535分左右(533分、534分、535分、536分、53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报考?甘肃物理类考生535分能上的好大学都有哪些?
参考甘肃省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甘肃高考分数线,甘肃物理类考生的本科批分数线为370分。甘肃物理类535分已经达到本科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可以报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甘肃物理类535分左右可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
省内:兰州理工大学(最低537分)、西北师范大学(最低532分)、西北师范大学(最低531分)、西北师范大学(最低531分)、西北师范大学(最低525分)。
省外:东北林业大学(最低537分)、浙江师范大学(最低536分)、重庆医科大学(最低535分)、天津医科大学(最低534分)、苏州大学(最低533分)。
根据快志愿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甘肃物理类考生中,高考成绩为53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围是第20003名到第20325名,共有323名考生分数相同,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可以填报哪些大学!
1、2025甘肃物理类53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内)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兰州理工大学 | 公办 | 537 | 19690 | 本科 |
2 | 西北师范大学 | 公办 | 532 | 21256 | 本科 |
3 | 西北师范大学 | 公办 | 531 | 21558 | 本科 |
4 | 西北师范大学 | 公办 | 531 | 21558 | 本科 |
5 | 西北师范大学 | 公办 | 525 | 23564 | 本科 |
2、2025甘肃物理类535分左右预测能上的大学(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称 | 属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批次 |
---|---|---|---|---|---|
1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 公办 | 537 | 19690 | 本科 |
2 | 东北林业大学 | 公办 | 537 | 19690 | 本科 |
3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公办 | 536 | 20002 | 本科 |
4 | 浙江师范大学 | 公办 | 536 | 20002 | 本科 |
5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公办 | 535 | 20325 | 本科 |
6 | 重庆医科大学 | 公办 | 535 | 20325 | 本科 |
7 | 北京科技大学 | 公办 | 534 | 20630 | 本科 |
8 | 天津医科大学 | 公办 | 534 | 20630 | 本科 |
9 | 湖南大学 | 公办 | 533 | 20950 | 本科 |
10 | 苏州大学 | 公办 | 533 | 20950 | 本科 |
以上“2025年甘肃高考物理类53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学”只列出了部分院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大学在甘肃录取线都在535分左右(共有335所院校),完整名单请前往新高考网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查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位次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
兰州理工大学简介: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入选高校,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主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与20多个省内外城市、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入甘肃省10家创新联合体,成立黄河流域水生态与水工程研究院、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酒泉先进技术研究院、有色金属产业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近五年来,为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项目2700余项。省级智库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获评甘肃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西北师范大学简介: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定名为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被列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支持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省属高校。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6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360人,副高级职称人员84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60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1011人。有专任教师176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3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87人。有博士生导师227人(其中校外兼职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2201人(其中校外兼职导师105人,校外实践导师971人)。国家级及部委人才项目入选131人次,省级人才项目入选486人次。学校聘请了3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北京科技大学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今,共申请专利15501项,授权专利10057项;有22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85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得2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高熵合金组织调控与强韧化机理”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科研成果,作出了重大科学贡献;“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地下工程安全精准爆破技术创新与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